关公缘何称“文衡帝君”
《中华道教大辞典》称:“明清以来,关帝信仰已不囿于教门……关圣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职能,且法力无边。”在民间,因为关公喜读《春秋》,且讽诵略皆上口,他身上所彰显的忠义精神,又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因而被后世尊奉为主管品德考核、录取升迁以及功罪赏罚的“五文昌之一”文衡帝君,并屡有托梦解题之传说。
解州关帝庙崇宁殿西南角月台下,有块立石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仲冬的碑刻,碑刻上书“君子上达”。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可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就是说君子追求积极向上,小人沉沦名利向下。那么,这块碑刻记载的是什么?
明万历年间,四川一考生寒窗苦读仍不解“君子上达”之意。他在进京赶考路过解州时,天色已晚,便留宿于关帝庙内。夜里他梦到关公答疑解惑:试问“君子上达”?看我经历可知。践行忠义仁勇,追求君子正道,因而生前封侯,殁后敕神。考生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考试时打开考卷,考题正是“君子上达”。该考生一朝及第,金榜题名,便在解州关帝庙立下这方石碑。
如今,许多关帝庙里都建有文昌阁,文昌阁内供奉有民间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与考试的文昌帝君和文衡帝君。香港文武庙,位于香港上环荷李活道,约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香港最古老、最著名、香火最为旺盛的庙宇之一。该庙供奉有手执毛笔、职司文学和官禄的文昌帝君和身穿绿色长袍、手持长剑、福佑平安吉祥的文衡帝君——关公。
香港文武庙每年考试或放榜前夕,都会有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前来为儿子祈愿。特别是到了秋天,这里更是人头攒动。每年九月,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秋祭典礼,把文武二帝神像请到銮舆(皇帝的车驾,也叫銮驾)上,巡游香港“四环”(即西环、上环、中环和下环),以酬谢文武二帝,为香港市民祈福。
武圣关公以武见长,并非只武不文,而是允文允武,文武双全。古代读书人以“夫子”而称谓的有文圣孔子,后来衍生出孟夫子、朱夫子,以及对德高望重者老师的敬称。
关公被尊为“关夫子”,出现于宋代。南宋诗人赵崇琏《题关夫子》一诗,足以见得宋代时期文人墨客就以“关夫子”赞其夜读春秋。明代万历年间关公封帝,出现关帝、关圣、帝君等称谓,而“关夫子”之称,仍不多见。
“关夫子”正式定名,始于康熙年间。清康熙四年(1665年)尊关公为“关夫子”,与孔夫子并称。
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关公成为国祭主神,并敕封“山西关夫子”,与文圣孔子并尊。皇帝敕封举国响应,使得清代雍乾时期“关夫子”称谓,最为昌盛和流行。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在他撰写的《关公:明清科举神》一文中写到:武将关羽是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居然在晚明和清代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神,听来似乎耸人听闻,史学界似乎也无人道及。但这却是从万历二十二年吏部的一项制度改革引发的浪潮,大背景当然是关公已经被敕封为神,且得到社会各界及全国各地普遍崇奉。流韵至今,在中国台湾地区,关公仍然被崇奉为“文衡帝君”,每临考试,总有学子、家长虔诚敬香,或事后酬谢。
至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制度改革缘由,胡小伟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注解:明代中期舞弊之风日盛,如何“缩招”生员又不致引起骚动?
据他研究考证,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各界都崇奉的关公做“挡箭牌”,时任吏部尚书的孙丕杨主张,效仿关帝庙中的抽签方式,决定新科进士和官员的仕途前程,利用关公的“神性”平息争议。此举一出,关公便被举子们争相膜拜,成为科举考试之神。
关新刚/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