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尖在椅背上舞蹈的男旦王存才
在群星灿烂的蒲剧艺术史上,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长期闪耀在黄河两岸的戏曲舞台上。他在观众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所产生的艺术冲击波至今还余音绕梁,久久不散。他不仅是蒲剧艺术的骄傲,也是河东大地的骄傲。他就是蒲剧史上的四大名旦之一、著名蒲剧大师王存才。人们欣赏和赞叹王存才,首先是因为他有一身惊人的绝技,令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拍案叫绝。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戏曲中,把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变成表情达意的工具。尤其是他的跷功,堪称登峰造极,他依靠和运用足尖来展示舞台形象,创造出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足尖艺术,并把这一艺术形式推到极致。
他的经典剧目《挂画》就是足尖艺术的代表作。《挂画》是传统剧目《梵王宫》中的一折,是王存才最典型的代表作。这出戏几乎在各大剧种都有表演,但在蒲剧,却别有风味和特色,这主要来自王存才的表演。这出折子戏,几乎没有台词,王存才的演出,最突出、最让人难忘怀的,就是他的跷功绝技。
所谓的跷功,就是在脚上捆扎起木制的跷,仿似古时妇女的“三寸金莲”。此技始于蒲州梆子前身山陕梆子清代名伶魏长生,王存才先生加以发展,旨在塑造闺房佳人形象,弥补男旦大脚扮演秀女的缺陷。王存才扮演的耶律含嫣,一双小脚在台上翩翩起舞,轻悠飘洒,如长空行云,似溪涧流水;在板凳上做立、跳、翻、腾等各种美妙动作,敏捷灵活,干练自如。他在舞台上的徒步、飞跑、跳跃,把一个深闺姑娘迎接心上人的兴奋、喜悦、紧张、羞涩,表演得神情逼真,惟妙惟肖。
此折戏是小旦的重头做功戏,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许多高难度动作都是王存才大师创造的。他运用踩跷绝技表演“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蛋”等绝妙动作,当时名噪晋、豫、陕、甘、宁。
让人惊叹不已的绝技
王存才的绝技,不仅表现在独门绝户的跷功上,而且展现在其所有经典剧目中。他的每一出戏,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有的别人不能演,有的别人不敢演,有的虽演,但或仅得其皮毛,或失其精髓,更谈不上超越了。
如《杀狗》的“翻狗”,即牵狗上场,从狗身上翻一个跟头,让狗替他吃了一刀;“搔手”,即在丈夫面前枉说受婆婆虐待,自搔其手出血以相欺。《阴魂阵》之刘金定,头戴帅盔,身扎硬靠,脚踩立跷,手执长枪,还要翻滚跌打,这是何等功力;煞尾的“流鼻涕”,即知其将死,失声痛哭,双手一合,随即分开在大腿上一拍,双鼻孔的两股鼻涕应声流出;“铁板桥功”,即他像铁板一样,直挺挺地,被两个大汉一手举头、一手举脚,高高抬起走进下场门,更是独门绝技。还有《对银杯》中二娘的“七窍流血”,《活捉》中阎婆惜的“甩发变脸”等。
20世纪40年代,京剧名演员程砚秋、荀慧生、李盛藻、沈金波等都先后到古城西安演出,据说程砚秋专门登门向他求教。王存才当时40岁上下,正是艺术成熟的大好时期,不仅名震三晋、誉延陕甘,连京剧的四大名旦也深为叹服。
吃尽苦头换来的成就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无人企及的艺术技巧,都是王存才用无穷无尽的痛苦和自我折磨换来的,是靠自己不断努力用鲜血和泪水换来的。
10岁的王存才因家贫入班学戏,当了一名提壶续茶的童工,师从本县磨涧村老生秦百正。因为先天条件不好,师傅对他并不看好,让他学演丑角,但他却立下誓言,挑战自己,放弃丑角,改习花旦,一心要成为“一旦挑八角”扛梁顶柱的演员。他想:个头矮,扎上跷子不就高了吗?容貌丑,练好技术就能“一好遮百丑”,人不能变,本事可以学,技术可以练。
他从师三年,只学会了《教子》《清风亭》几个娃娃生戏。后改习花旦,他发奋自学,经常仔细观看老艺人演戏,学唱腔、记戏词。就这样在师傅的引导下,经过两三年勤学苦练,他学会了《六月雪》《香山寺》《杀狗》《戏凤》等六本戏,并于16岁以演《杀狗》崭露头角。
王存才功底扎实,突出表现在扎跷上。他苦练跷功三年,始终坚持“绑跷拔筋”“拄杖练走”“跑花梆子”。除了平时苦练外,每次赶台,他都扎着跷子,并在腿上带着半斤重的小铁块(或沙袋),跟上箱车跑,有时还手拽师傅骑着的马的尾巴走路。开始三里、五里,逐步增加到三十里,他经常累得汗流气喘,双脚磨得又红又肿,疼痛难忍。有时,他几天几夜不卸跷子,腿都肿圆了,夜间休息常常把脚腕窝着睡觉,但仍不以为苦。
功到自然成,他终于练出了一身过硬的跷功绝技。之后他演出《杀狗》《挂画》《六月雪》等戏,都有跷子绝活。他发展了蒲剧跷功,与魏长生以足掌为支撑点不同的是,他以足尖为支撑点,使足部与腿部垂直,脚尖穿上用槐木疙瘩做成的“三寸金莲”来演,难度极大。
技巧是为艺术服务
王存才在演出中技巧花样百出,绝不是为了在台上卖弄,而是为情节和塑造人物服务,推动情节发展,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展示戏曲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挂画》中的特技,是为了表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在迎亲时含羞带喜的激动心情,那么他的另一代表作《杀狗》,则通过特技表现一个刁钻刻薄、虐待老人的恶媳妇形象。
这出戏在晋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之所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一方面是生活气息浓郁,教育意义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很多特技动作,十分好看。
比如,焦氏给婆婆做了一碗面条,但自己却抵不住诱惑,于是便给自己找借口,一口一口把面条吃了个一根不剩。王存才在诠释这一情节时,手拿一只空碗,从一开始做贼心虚地小口品尝,到最后忍不住诱惑,自顾自地大口吃起来,吃得满口生香,狼吞虎咽,呼噜呼噜直响,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这让观众既对焦氏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又发出了心领神会的大笑声。
弄清真相的曹庄忍无可忍,举刀欲杀焦氏,没想到那条黑狗扑了上来,焦氏顺着狗的脊背一个滚闪躲了过去。这个滚背动作更是王存才自己创造,开创了蒲剧文戏武唱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
精彩特技源于生活
王存才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就在于他的艺术创造之根在民间,在生活中。
他善于观察生活。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出技巧,他经常向群众学习。比如,为了演出少女在奔跑时的轻盈体态,他故意把一枚银元丢在地上,观察小女孩在奔跑时的神态和动作,并默记在心。
他在《杀狗》中运用的滚背技巧,也同样来自生活。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甘肃一带演戏,一天晚上领着狗赶台,正行走间,不知什么动静使狗受惊,尾巴一夹,狂吠着就往他身后躲,他也被惊得不由往后退去。谁知这一脚正踩在狗身上,让他一个趔趄从狗背上翻了过去。同行的人不禁大笑说:“你还在唱《杀狗》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话点醒了他,如果在《杀狗》的紧要关头加上这个“滚背”和“左抢背”,戏不就更逼真了吗?后来经他反复演练,就把这两个动作搬到了《杀狗》这折戏里,既表现了惊险,添加了紧张气氛,又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焦氏惧怕的心理,更加强了戏剧的真实感。直到今天,蒲剧多数演员依然在学习这个演法。
大师已去粉丝仍在
王存才在艺术上独特的创造力,使他赢得了戏迷的热爱,成为蒲剧著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至今人们还是忘不了他,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秋收打夏,不能误存才的《挂画》”“误了好席好酒,别误存才的《杀狗》”“看了存才《杀狗》,银元掉在地上也不瞅”等朗朗上口的民谚。
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的王存才,清光绪三年随父母逃荒到陕西省华阴县,继而落户在风陵渡镇的吅哟濉5笔闭饫锸且桓鲂∩陶颍?质蟹被??髀芬杖嗽谡饫锞合嗦粢铡M醮娌糯有【拖不镀丫纾?⒅疽?鲆幻?菰薄3擅??螅??蕴舭嗟┙堑淖世??群蟠罟?诔窍亍案J?唷薄⒄猿窍亍昂谪税唷薄④浅窍亍霸粕?唷钡戎??嗌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