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植岩在运城
兼任干校校长1947年10月2日至12月26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在河北省武安县冶陶镇召开边区土改工作会议,中共太岳三地委书记柴泽民等人参会。会议期间,太岳三地委被上级改组,主要领导干部调离。12月28日,运城全境解放。因战略需要,我军于1948年1月10日主动撤出,国民党军队再次占领运城。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和运城人民的坚壁清野,国民党军队于2月7日弃城逃离,从此运城回到人民手中。1月26日至3月28日,中共太岳三地委在闻喜县后宫村召开土改整党会议。该地各级干部共1400余人参加。历经多次战役、经济凋敝、百业待兴情况下,上级委派刘植岩担任太岳三地委书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沿同蒲路自赵城、洪洞以至蒲州的太岳区各县,均划归晋绥解放区领导”的决定,太岳三专区划归晋绥行署。中共太岳三地委改称中共晋绥十一地委,书记刘植岩,副书记贾启允;太岳三专署改称晋绥十一专署,专员张学纯,副专员张呼晨;太岳第三军分区改称晋绥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张述芝,政委刘植岩兼。分别下辖万泉、荣河、猗氏、临晋、永虞、永乐、芮城、平陆、解县、安邑、夏县、闻喜、运城13个县的县(市)委、民主县(市)政府和武委会。不久后,地委机关迁入运城市区。7月20日,中共晋绥十一地委干部学校(党校)在运城阜巷成立,校长由刘植岩兼任。学校设教育、组织、总务3个科,科长分别由栗步青、王沁声、于戈担任。9月1日,未参加过整风学习的区、村干部400余人参加学习3个月,内容有形势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总政策。
组织干部西进南下
为巩固新生政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太岳三地委领导各县均加强了地方武装,将原游击队、自卫队扩建为县大队,和公安局一起联合重拳围剿蒋阎残余武装,侦破了多起重大敌特凶杀案件,初步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发动群众开展反特斗争,带领群众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对被害群众和党员干部隆重公祭,号召群众牢记血的教训,提高警惕。
一面恢复发展生产,一面组织参军。运城解放后,太岳三地委、太岳第三军分区积极号召广大群众参军、支前。1948年4月,太岳第三军分区将猗氏、新绛独立营和夏县民兵合编组建了四十八团。5月,临汾解放时,太岳第三军分区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团及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五纵队,后改为六十二军一八六师。5月,华北野战军准备向中南、西南、西北各省挺进,在安邑、永济、临晋、猗氏、荣河动员3000人,组织500副的担架队,随军前往大西北支前。6月8日,猗氏支前大队步行到永济,9日坐船过黄河到潼关,随六十一军一八三师坐火车到西安三桥镇,11月完成任务返回。这仅是当时运城人民支前活动中最平常的一件,如此支前活动基本每月都有。1949年1月,平陆、安邑、夏县独立营升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军一七八师三三团,从茅津渡挺进西北,支援全国解放。
1948年3月,中共太岳三地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指出开展生产运动:必须解决农民生产顾虑;必须减少农民支差负担;必须大量贷款,实行农贷政策,以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实行奖励政策;实行保护政策;各级政府财政税务、工商系统要为人民生产财富而服务;解决生产与土改结合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组织工商业恢复和发展。《人民日报》报道:“自今年2月7日,我军收复运城3个月来,由于正确执行了中央的城市政策和工商业政策,运城已逐步走向繁荣。商店由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占领的240家,增加到576家;摊贩达到760家;手工业达到240家。”同月21日,《新华日报》(太岳版)报道:运城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发放贷款4亿元,帮助盐池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熬盐的厂商有36家,有2000多名工人复工,成立了盐业职工会。
1949年2月,根据中共晋绥分局“原以数字命名的地委现改为以县命名”的指示,十一地委改称中共运城地委。上属仍为中共晋南工委,下辖中共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闻喜、夏县、平陆、芮城、永乐、永虞12个县委和中共运城市委(今盐湖区)。
刘植岩在运城工作虽然仅仅一年时间,但在他的领导下运城全区军民开展整党整风运动,肃匪反霸、反奸清算、支援部队作战、组织干部西进南下,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还使解放后的运城在短期内由乱到序,各项事业得到恢复,为运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史文汇》)
刘植岩,1918年2月7日生于河北昌黎城郊区两河村,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创工作,先后任中共太岳区委宣传科科长、太岳区第一地委书记、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等职,1948年3月至7月任太岳三地委书记,1948年7月至1949年2月任晋绥十一地委书记,是运城解放后第一任书记(太岳三地委先后改称为晋绥十一地委、运城地委)。
张建国 姜婷/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