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7-20 16:14:01

守边名将王崇古


王崇古(1515年—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山西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人,进士出身,累官至兵部尚书,明朝后期著名的守边大臣。

镇守西北

王崇古在常镇(今江苏常州)任职时,率兵于夏港大败倭寇,并一直追至靖江并将其歼灭。此后,他同俞大猷多次出海,抗击倭寇,立下赫赫战功。

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崇古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他喜欢兵法,且注重研究地形。到任后,他对边塞各险要地势,大都做过调查。他身先士卒,督修战守工事,做好边地防务工作。同时,注意侦察敌情、瓦解敌人,一遇有利时机,就率兵主动出击,袭扰敌人巢穴。由于举措得当,“套寇”多次入侵其他地域,而“宁夏独完”。王崇古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当时,河套一带为蒙古吉能所占,并不断向内地袭扰。时任总督既无兵略之才,又无指挥之能,屡战屡败,导致不少将士白白牺牲。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朝廷提拔王崇古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军务。

到任后,王崇古把权力下放,要求抚臣用军法指挥战争,并绘制地图,拟定作战方案,分发诸将。由于准备充分、指挥得力,边境局势逐渐好转。为了免除“套寇”对河东一带的袭扰,王崇古指挥大将雷龙出兵兴武,偷袭敌营寨,俘虏了很多“套寇”。当吉能部又一次进犯时,他迅速指挥边防部队前去阻击,大胜而返。在陕七年,王崇古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右都御史。

计捕叛人

自嘉靖二十年(1541)起,河套以东到宣府、大同边界,再东至蓟州以北一带,一直由蒙古俺答驻扎。俺答还收留了明叛人赵全等人,招募数万逃亡之士,深入多地劫掠。

隆庆四年(1570),朝廷派王崇古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他一到任,就颁布禁令,禁止守边士卒擅自出入边塞。同时,派出有经验的侦察人员深入敌方了解情况。他还发布告谕,慰抚少数民族和陷于敌方的汉族军民。归顺的人接踵而来。

当年冬天,俺答之孙把汉那吉因不满俺答强占自己的妻子,归降了明朝。王崇古上奏朝廷,提出以把汉那吉性命胁迫俺答、优待把汉那吉、使其部与俺答部相互争斗等上、中、下三策,意见被采纳。

明穆宗下诏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后,王崇古一面下令边军作好防御准备,一面与巡抚方逢时定计,派人将明朝厚待把汉的情况告诉俺答。俺答派使者来了解虚实后,将叛人赵全等十多人收捕,献给朝廷,并发誓永不犯大同。

俺答封贡

在俺答的努力下,蒙古昆都力、吉能等部族先后归附,并请求与明朝互市,再次遭到众多朝臣的激烈反对。面对各方压力,王崇古一再上疏,肯定了封贡互市的必要性。由于王崇古的理由充分,且对封贡的具体实施有周密的考虑与安排,明穆宗最终批准互市。

隆庆五年(1571),朝廷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对其子弟、部属及其他部族首领也分授官职,并允许蒙古各部与明朝通贡互市,使汉蒙关系得到根本改善,史称“隆庆和议”,又称“俺答封贡”。随后,在王崇古等人的努力下,蒙汉互市迅猛发展,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又加强了民族团结,使中华多民族国家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影响十分深远。

纵观王崇古的一生,既有从全局出发、善于把握时机的战略眼光,又有从实际着手、善于临机应变的政治才能,不愧为明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全局,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

(南 辽/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守边名将王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