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8-5 15:22:36

台湾“生佛”仝卜年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季的一天,乌云低垂,落叶纷纷,哀乐呜咽,平陆县辛店村沉浸在一片悲伤肃穆之中。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簇拥在村道两旁,翘首观望仝卜年夫妇的灵柩,从台湾运回乡梓,安葬在他的启蒙老师的墓侧。

“缘木”求学 呼之欲出

仝卜年,字子占,号太平闲人,又称妙复轩。仝氏祖籍黑龙江省隆州纳鲁悔河一带,系女真族,元末明初改复姓夹谷为仝姓。其先祖仝成庆,原籍大同,元朝至正年间任安邑县令,卸任后留居安邑城东。因此地最早只有仝氏孙辈三家居住,故名“三家庄”。后来,其一支移居平陆县西张村塬,以姓名村“仝家场”。这里本是国家官道,更是运城池盐外销中原的主要通道。仝家依据地利,辛苦备至,开办店铺,生意兴隆,顾客盈门,取号“辛店”,后又演变为村名。

老话说“穷不计辈,富止三代”。到了仝卜年这辈,慈父见背,家道中落,衣食堪忧,母亲无力供他读书,他成为童佣,替人牧牛。小卜年十分渴望读书,每每路过村中学堂,都想听先生讲课。由于院深墙高,他便爬到学堂外的树上听讲。先生听说了小卜年“缘木”求学的事,甚为感动,破例免收束脩(旧时指教学的酬金),纳其入学。

仝卜年一头扎进书海,好学不倦,日积月累,出类拔萃。解州督学闻讯前来考查,出上联曰:“牛皮合鞭鞭打牛;”仝卜年随口对答:“雕羽做箭箭射雕。”督学惊奇不已,搬椅坐在门口,捋须笑曰:“白虎当道卧;”卜年闪身从旁跳跃而过,对:“青龙满天飞。”督学拊掌称赞:“如此少年,日后必成大器。”

嘉庆庚午年(1810年),仝卜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恩科,荣登进士。此后他辗转广东肇庆、山东鲁中、福建惠安等地任知县,颇有政绩。在肇庆,他亲率民众修筑了三貂岭山路,使山里的瓜果蔬菜不失时节及时运出,外边的生活日用品源源不断输入,开创了“修路致富”的先河。在惠安,他开拓思路,大胆向海外侨胞引资,极大地繁荣了当地经济,“以闻于朝”,受到道光皇帝嘉奖。时任军机大臣的穆彰阿逢人说项,举荐仝卜年到台湾任职,开发宝岛,屏藩东南海疆。

筚路蓝缕 开发台湾

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台湾称为“宝岛”,可在清朝道光时期,台湾各地却依然贫穷落后。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思想闭塞,文化不兴,耕作原始。仝卜年初任台湾东北部噶玛兰厅通判时,听说偌大一个宜兰县,仅有一人在基隆上学。

宜兰三面环山,一面傍海,居民多靠捕鱼为生,住房多为木架茅舍,极易引发火灾,常常是一家失火,百家遭殃。仝卜年先从改善民居做起。他从老家平陆招募了一批工匠,到宜兰筑窑烧砖,传授建房技术,结束了当地蓬屋茅舍的历史。据《台湾噶玛兰厅志》载:“兰城多茅舍,比年不戒于火。仝卜年募工窑平直,使民易瓦屋,火患渐息。”

当地建起的砖屋外形像鸟巢,百姓称之为“砖仔巢”。宜兰至今尚存当年砖窑遗址。

宜兰地处冲积平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而当地人过去却很少从事种植业。仝卜年从老家带来百合、花生、红薯、五谷等种子,教他们犁耕耙磨,春种秋收,较之单纯捕鱼,有了更加丰厚的收获。仝卜年的妻子会织布、能缝纫,也把自己的好手艺,传给了宜兰人。

注重道德风尚教育,建立公序良俗,是改变当地愚昧落后情况,步入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地固有的由原始群婚因袭的落后婚姻制度,尤其是以活人祭祀的陈规陋习,仝卜年视其为吞噬人们精神灵魂的洪水猛兽,一一加以取缔和打击。彰化县民风强悍,打架斗殴之风盛行。一次有一姓陈的恶霸,啸聚数千人准备闹事。仝卜年闻警,带领衙役星夜急驰二百里,将其治罪。史载其“政简刑清,治若神明”。

为了使文化、文明深入人心,仝卜年在当地兴学建校,传播礼仪之道,有时还亲自到学校授课,被称为“大人先生”。

担当重任 守卫宝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次年,仝卜年临危受命,升任台湾知府。在他上任后的第二年,英军倚仗坚船利炮,进犯淡水、彰化间的大安港,对出海捕鱼的民船造成极大威胁。

仝卜年审时度势,与台湾道姚莹、镇总兵达洪阿定计,设下埋伏,诱敌深入。英舰贸然闯进港湾,触礁自伤。此役生擒英军189人,缴获大炮20门、军械无数。道光皇帝闻奏大喜,御笔朱谕:赐达洪阿太子少保,加姚莹二品顶戴,赏仝卜年顶戴花翎。

居台17年间,仝卜年历任通判、知府,直至分巡台湾兵备道。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疾恶如仇,为开发、治理台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深受台湾民众拥戴,被誉为“生佛”。

然而,一直作福作威、鱼肉乡民的贪官污吏,在受到严厉制裁打击下,无不对仝卜年产生深深的怨恨,时刻想将他拉下马,再踩上一脚。由于参劾无果,他们便狗急跳墙,密谋暗杀。

一位知县,在为仝卜年接风时,设局组织了《天女散花》表演,放言“要用美女把仝卜年的魂勾走”。不料仝卜年未等演出结束,便拂袖而去。

该县县丞见“美人计”失败,便收买刺客进行暗杀。一天,仝卜年微服出访,看见一位椰农被捆绑在树下,衙役高举皮鞭,索要为县令上礼的“祝寿银”。仝卜年怒不可遏,一把夺过皮鞭,大喊:“他的礼银,我来出!”尾随至此的两个刺客,眼见仝大人侠骨柔肠,如此体恤百姓,遂不忍加害,悄然离去。

意外事故 险构冤案

有一年,仝卜年的儿子仝强回山西平陆老家探亲,带了装满箱子的一车货物。负责装车的一名衙役,感觉箱子沉甸甸的,料定藏有不少金银珠宝。车子刚离开,他就把消息传到了附近山上的土匪窝里。

仝强一行行至山前,匪徒们便呼啸而出,掠走了全部行李。可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箱子里装的全是台湾特产水果及衣物,并没有太值钱的东西。

仝知府公子遭劫的消息不胫而走,传来传去,演绎出了新的版本:山上的毛贼劫得大批金银珠宝,一夜暴富,全都下山享福去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即奏报弹劾。道光皇帝半信半疑,着重臣张怀玉亲查此案。

张怀玉奉旨查案,很快就弄清了事实真相。道光皇帝闻奏大喜,在太和殿召见仝卜年,对其持盈保泰、清廉如故的君子风度,大加赞赏。

“海不扬波,万国梯航归帝版;民皆安堵,一方乐利仰神功。”这是仝卜年为宜兰昭应宫三川殿题写的楹联,彰显了他博大的胸襟抱负,展现了台湾当时的盛世风貌。

滥觞“红学” 书艺精湛

仝卜年不仅做人清白,为官有道,受到朝廷嘉奖,百姓称颂,而且钟情文学,对风行于世的《红楼梦》颇有研究。

清乾隆年间,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前八十回,即以手抄本流行于世。后由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又经程伟元用活字排版、印刷,遂大红大紫,风靡大江南北。

为了帮助人们读懂、读好《红楼梦》,仝卜年以“太平闲人”的笔名,撰写了《红楼梦读法》《妙复轩评石头记》等,成为早期“红学”研究的佼佼者。

仝卜年对书法亦颇有造诣,虽然存世作品不多,但我们仍可从凤毛麟角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现存于厦门市博物馆的一块木匾上,“成均耆英”四个金色大字,便是他的手书墨宝。这是他为老者黄天池题赠的“祝寿匾”,称赞黄德高望重,富有智慧,成就斐然。其笔力遒劲,古朴圆润,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848年的一个秋日,仝卜年“劳瘁”于一处即将完工的治水工地。叶落归根,家人将他的遗骸护送回平陆,安葬故里。道光皇帝闻知,特赐肥猪一百头助葬。

仝卜年逝后,台湾人民慎终追远,在多地建起“仝爷庙”,其香火不绝,绵延至今。“仝爷庙”像一座丰碑,镌刻着仝卜年开发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像一条彩虹纽带,把海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

赵战生/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湾“生佛”仝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