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9-28 09:16:19

介子推隐居“不言禄”

介子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县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介子推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素有“华夏忠孝第一人”之称。介子推去世后,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并下令此处乡民每年清明节三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寒食节”由此而来。

追随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晋君,介子推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重耳在外逃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向田夫乞讨,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为了让快饿晕过去的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一同煮成汤给重耳。重耳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隐居“不言禄”。19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成为晋文公,“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也没有主动请赏。他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因此,介子推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等人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以及对那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也来请赏的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此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便亲带人马前往绵山寻访。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介子推与其母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这时,他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百姓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百姓禁烟火来表示纪念,这就是著名的“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用“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更是不胜枚举。古往今来,不为名利所动、坚守清廉净土的大有人在,他们不为利禄所诱,不为名望所扰,值得每名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记者 南 辽 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介子推隐居“不言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