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11-11 10:39:09

出任军长十六年_董其武的故事(28)

1952年3月军委命令将23兵团改编为69军,下辖三个步兵师,全部更换苏式武器装备,同时还调入了华北军区守备32团,反坦克炮兵409团,明显的给董其武部队增强了新的血液。同时,中央军委任命董其武为69军正兵团级军长。当时中央决定裁军100万人,惟独69军一不撤销、解散,二不裁员回乡,三不变动建制,这就完全体现了贯彻“绥远方式”的决心,也体现了党中央对起义部队和军官的信任。

1953年2月,董其武到北京开政协会,毛泽东专门把他请到休息室说:你在朝鲜完成了机场修建任务,你们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部队,抗日中,吃了不少苦,也打了不少好仗,这次你们又打了一次好仗。按说,正兵团级应任大军区的副职,但是没有权了,所以,还是让你当军长,直接带兵,不离开老部队,有职有权,当军长好。

董其武很受感动,党中央毛主席再次体现了对绥远起义部队的宽大精神,这与蒋介石排斥异己,搞宗派,帮会的做法真是天壤之别,这条路我们走对啦!

69军转入正规化部队建设后,驻地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保定,放在这里,守卫北京,无疑也是对这支部队的巨大信任和器重。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亲自动手,兵工政策”的党建方针,安营扎寨成了54年的头等大事,所以在营建中,严把质量关,当时有“军长推倒一堵墙,千军万马着了慌”的动人故事。一天,董其武像指挥打仗一样,天不亮就起床,戴上草帽,检查工程质量,发现一排房子的后墙彻得有点起隆(拱起来了),当时提出批评,但连长还说:“这不是盖楼房,问题不大”。董其武当即召集数十名团、营、连干部和战士到现场看质量,问道:“咱们大家说,这堵墙拱起来了怎么办?”个个面面相观,不敢吭声,董其武让大家排成列队,又下达口令“向后转,向前三步走,全体人员双手按在墙上”,高喊着一、二、三“轰”的一声巨响,一堵40多米长、2米多高的墙倒下了。这一举动,立刻在全军12个工地传开了,工程质量很快提高了。大家都说,董军长是“杀”一儆百。董其武几个月在工地上的奔波,胜利地完成了营建任务,还为国家节约92万元。

1955年春天,董其武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当时授衔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董其武排在54名,董认为有些高了,毛泽东说:“根据董其武的功劳和贡献,以及他的资历和起义前的军衔,是应该授上将军衔的。”到10月1日国庆节时,董其武身穿将军礼服,佩戴上将军衔,站在天安门城楼,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

在正规化军事训练上,董其武更是一丝不苟,从严要求,在他所属的坦克312团,1958年比武中获“全能全优团”荣获国防部嘉奖,炮兵585团在1959年炮兵训练中成绩排在全军总分第一名。

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董其武的69军还担任国防施工,生产劳动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特别是在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时,董其武接到命令,立即率领第28师披星戴月登车急奔北京,接受了建筑正面343米宽,170米纵深的坝体施工任务,董其武与指战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了解施工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劳动效率,加速施工进度,当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首长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时,28师的官兵的革命热情和冲天干劲,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在董其武的提议下,全师选出20名积极分子,到中南海怀仁堂接受毛泽东的接见、合影。广大官兵受到鼓舞和鞭策,经过55个昼夜奋战,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64岁的董其武又一次指挥了不是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斗,而是一场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的激烈战斗,谱写了一曲曲爱民壮歌,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63年8月2日至12日,河北的保定、定县、望都、完县连续数日强降大雨,河流水库水位暴涨,肆虐泛滥。董其武部队的驻地和附近广大地区已在洪水的浸泡之中,董其武果断地亲自起草了致防汛总指挥部电文,他又像回到战争年代那样,像指挥作战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指挥抗洪战斗中,他不顾同志们的劝告,多次到抗洪第一线,并涌现出了谢臣献出生命在洪流中抢救群众的动人事迹,在部队和地方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也是董其武部队69军广大干部战士的缩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军委领导贺龙、聂荣臻、罗瑞卿都为爱民模范谢臣题了词。

正是:

军长当了十六年,革命意志从未减。

军地建设展宏图,抗洪爱民有典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出任军长十六年_董其武的故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