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呵护起义人_董其武的故事 (30)
解放以来,国内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不时地涉及到起义人员,起义人员本身及家属子女随时有“顽伪”、“黑五类”等之类的帽子戴在头上,使其政治不能抬头,前途没法奔程,对此,董其武时时挂在心上,惟恐他的部属受了委屈,蒙受不白之冤。1952年,全国开展“三反”运动,起义的3000多名干部中绝大多数是特务、反革命、贪污犯,董其武气愤地说:我就不相信都是特务反革命,难道说:“洪洞县里没好人?”所以说,党委在处理起义干部时,他要说情、庇护,这方面他在一次运动检查中说,这方面我很难与党委保持一致。因此,与一个政工干部在认识上发生了分歧,认为董其武对原来的部下“刻意袒护”,在谈话中,贸然指责董其武“你为反动军阀和反革命鸣冤叫屈,这样不配当军长,不配戴上将军衔”。这下,可刺到董其武的痛处,按河津话说,好像是揭人家短哩。没有想到,一向很随和的董其武盛怒难抑,一把扯下衣领上的军衔和肩上的肩章,甩在桌子上,气怒地说,这上将军衔是毛主席、周总理授给我的,我不配戴,请你把他交给毛主席吧!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华北军区司令员杨成武那里,杨成武当即打电话批评了这位政工干部,并要让他亲自给董其武承认错误,还要他亲自为董其武戴上肩章和领章。后来,周恩来总理也知道了此事,也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这就说明了董其武心胸坦荡,敢于承担责任,用河津话说,就是“顶”住事。
还有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就是万荣县的苏振宏,解放前是董其武的一名校级军官,参加了绥远起义,1954年转业到当时的河津县通化中学任教,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8年落实右派改正政策时,苏振宏已经64岁了,到离退休年龄的时候了,可苏振宏仍强烈要求恢复工作。
董其武知道此事后,心情非常沉重,非常着急,便一次接一次地给有关部门写信,为恢复苏振宏的工作做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第一封信给万荣县政府写的,当苏振宏找到县政府时,政府说,没收到。
第二封信怕担心收不到,直接给苏振宏写信,让他拿上找县政府。
第三封信是给通化公社写的,请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经过董老的努力,苏振宏虽然超过退休年龄五六岁,仍重新回到通化中学上班工作,苏振宏的愿望实现了,感激之情苏振宏又给董老写信报喜。
第四封信是接到苏振宏的报喜信后,回信说:你教好、管好学生,就是对四个现代化最好的贡献。
第五封、第六封、第七封信都是董老关心老部下,苏振宏认识要清楚,工作要踏实,思想要顺畅,信心百倍地去迎战困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
当我市原科委主任赵印立因工作需要去万荣采访苏振宏时,苏已谢世多年,只见他侄子拿来已裱糊好的董其武七封信,成了珍贵稀有的文物之宝了。
当然,令我们感慨万分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从50年代到70年代,很多起义人员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造成冤假错案,身为国家领导人的董其武不顾80高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个人一件事地多次致函当地政府直到解决问题,落实政策为止。据说亲自接待上访人员数千人次,写证明材料、信件上万件。
纵观董老的这样做法,时时处处守望着每个起义人员,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平反”,从本质上讲,是他在忠实践行国家领导人的职责,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党的阳光照耀到阴暗的角落。
正是:
扯下肩章和军衔,敢抱不平鸣屈冤。
为了挽救一个人,七封书信传奇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