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11-16 10:55:54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生平事迹


    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汉代皮氏龙门(今河津市西辛封村)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迁生龙门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诞生于禹凿龙门、卜子夏西河设教之地皮氏县。该县位于黄河之北、龙门山之南,风景秀丽,人文积厚。迁出生于史志世家,少时好学,聪敏过人。四岁随父学习,7
岁能背诵《国风》,在农忙时还帮家人耕种放牧。从小饱览山水胜景,聆听当地圣贤故事,性情得以陶冶、心志得以磨砺。故其在《史记》中自报家门“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读万卷书

    司马迁10岁后,随父到京城长安求学。10年间先跟随父亲学习古文,后又师从老博士伏生、文学家董仲舒、大儒孔安国等,饱览群书,系统地学习了多课文化。当时汉朝国力强大,经济繁
荣,文化兴盛。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进一步丰富了司马迁见闻,激发了他求知欲望。10年苦读间,家学渊源即深,又从名师授业,加之迁聪敏好学,
所学知识为他以后完成《史记》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万里路

    司马迁20岁时,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了行万里路。他用2年时间游历了全国名山大川,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一路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获得第一手资料。到汩罗江畔,在
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高声朗诵屈原之诗,他痛哭流涕;在淮阴,他搜集韩信故事,了解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发,助刘邦成就伟业;在曲阜,与孔子故乡的一些儒生揽衣挽袖,学行古礼,以
此表达对孔子的纪念;在薛城,他走街串巷考察当地民风与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
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多从古籍中得不到的历史资料。回朝后,司马迁被任为郎中,听命于皇帝左右,多次随驾出巡,还奉命出使巴、蜀、昆明等地。

    在司马迁任太史令之前的十几年间,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颖,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期间所得,奠定了《史记》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继任史官

    元丰元年(前110),汉武帝首次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太史令司马谈随从出巡,因病滞留周南,遗憾不能参与。司马迁出使归朝闻讯后,立即赶往周南看望父亲。司马谈在弥留之际,拉
着迁手流泪嘱托说:“我死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令,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司马迁涕泪倶下,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
您的志愿。”

    元丰三年(前108),守孝期满后司马迁继任父职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几年如一日,费尽心血,天天埋头整理和考证史料,为写《史记》做前期准备工
作。太初元年(前104),他与唐都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之后便正式动手编写《史记》。

    直言受刑

    天汉二年(前99),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是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随从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
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
朝文武**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
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
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
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
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
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
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
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
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当他想到父亲临死嘱托时,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
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
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发愤著书

    太始元年(前96)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迁因有难得之才,被任命为中书令,负责掌管文书,起草诏书。

    出狱后,司马迁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重大创伤,加之同僚们的热嘲冷讽,乡人们的不理解,司马迁一度一蹶不振。当他想到周文王在狱中推演出《周易》,大圣人孔子在困顿中写出《春
秋》,屈原被放逐写出《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受刑写出《兵法》时,顿觉浑身充满力气,便全身心投入到《史记》写作中。迁著史书,刚正不阿,不虚美,不隐恶。汉开国
皇帝刘邦、汉景帝及汉武帝都有些不光彩的事情,迁照实而记。汉武帝发现后怒斥让其删除,迁表面应允,仍铁笔正记。司马迁呕心沥血,经过多年艰辛写作,终于完成了父亲嘱托任务,实
现了家族期望,给后世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

    书成退隐

    司马迁写成的《史记》内含:12本纪、10表、8书、20世家、70列传,共计52万余字。迁为了安全,让家人把原稿抄写了一份,把竹简“藏之名山”,把副本“留在京师”。汉昭帝始元元年
(前86),司马迁决定离开长安,回故里颐养天年。当走到陕西芝川古道时,他遥望黄河对岸的故乡,觉得自己含冤受刑,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加之一路奔波劳顿,突然晕倒在地,与世长辞,
时年60岁。迁去世后,埋葬在他当年耕牧的河山之阳——故里西岭(今清涧湾大石嘴东侧)。司马迁去世多年后,他外孙杨恽上书汉宣帝同意后,《史记》方才公诸于世。

    第二节主要贡献

    司马迁用他毕生心血凝铸而成的《史记》,是中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影响深远。

    开创体例先河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
开创性著作,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及传记文学体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司马迁的语言艺术高强,善于用当时民众化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在《苏秦列传》中有一段苏秦
与嫂子对话:“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倡而后慕也?’嫂委蛇蒲服,以而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短短的对话把嫂嫂趋炎附势的形象勾画了出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李将
军列传》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句话表达了群众对善良人物的喜爱心情。司马迁在描写汉高祖入关时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在刻画汉高祖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
变的性格时,用“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刚想发作时,张良在旁及时暗示,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用字不多,却活
灵活现地刻画出汉高祖的性格。司马迁善用各种手段刻画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个性鲜明,性格突出,具有典型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人们不仅把《史记》当作历史作品研读,
还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欣赏。《史记》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学体裁,也开创了历史传记文学体裁。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历史与文学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所以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秉笔直书被传承

    司马迁撰写史记,严谨认真,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特点,这一精神已被编修志书学者专家继承。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不被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
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既不抹杀他们神奇色彩的一面,又不文过饰非,揭露了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群众剥削
和压迫的事实。作为汉武帝的臣子,对汉武帝的过失,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穷兵黜武等事实。司马迁在《酷吏列传》里记录的人物全属
汉代,除一人为景帝时外,其余九人皆为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敢对当时皇上的罪行直书实录,堪当后世方志专家、史学专家楷模。刘知己在《史通》中指出:“史之不直、代有其书。”这就是
说,每个朝代都有不据事直书的史家,其原因是史家只考虑个人利害,为本朝统治者歌功掩非。相比之下,司马迁的无私无畏精神确实值得颂扬。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里赞扬司马迁的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历史观贡献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他创作《史记》的宏伟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就是探求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时以曾为其师的董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
宣扬天人感应,认为天体宇宙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天也有意志感情,天干预人事,天以灾异、祥瑞来表示对人的谴责与褒奖。但司马迁认为,天体有自己运行规律,这种规律与人无关,
人们只能并且必须按其规律办事。他还认为天没有意志,天的灾异与祥瑞与人们的福祸无关,天人没有感应。司马迁的行文中也有“天”字,指的是时势。司马迁写通史这种体裁就是为了“通古
今之变”,即从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中找出因果关系,以供当时及后人借鉴。《史记》中的十表最能体现这一思想。《十二诸侯年表》叙述的是周室衰败,诸侯群起,五霸盛衰的历史及缘由。
他写史不只是单纯写历史、写变化,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指导后代。这无疑提高了史书的价值,为后世史家编写史书指出了正确方向,史书的“存史、资政、教化”功能一直被沿用至今。

   目录学贡献

    《史记》无《艺文志》,司马迁也没有专门论述其采用的书目,但在文章的叙述过程中涉及到许多书目,据统计,共有106种之多。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传后世圣人君子。”文中对《六经》《国语》《易传》《山海经》《离骚赋》《牒记》《春秋历谱
牒》等书目均作有说明和记载。通过对这些记载进行梳理,不仅可以了解许多古书的篇目、内容,而且可以对其流传、存佚等情况有比较确切的把握,对于从事辑佚古书,辨别真伪的研究工
作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太史公自序》的后半部分将《史记》分为一百三十篇的序目,在每一序目下概述了一篇内容与要旨,然后列出篇目,有录有目。《太史公自序》其实就是《史记》一
书的目录,它为以后群书目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

    《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生产、宗教、自然等为一体的综合纂史方法。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在《货殖列传》中主张发展市场经济,让经济
规律自行调节经济,发展生产,多种经营,广开求富之路,不做奸富之事等;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写下了《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认为中华民族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各民族应平等相待,反对民族间的歧视和非正义战争;第一个为教育家立传,创立了《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等教育家的教育业绩,确立了孔
子万世师表的历史地位;第一次为平民百姓立传,把陈胜、项羽列入世家、本纪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及其领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在《史记》中,他还写了诸多与汉朝帝国有关的其他地区
民族的历史,他以世界规模研究中国历史,集多领域为一体,使《史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书。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史记》已被一些国家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得到越来越多的各国人民重视。司马迁被誉为“史圣”,为中华民族文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举世公
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王欣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司马迁与《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