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宰相”——郤缺,美德滋养着古耿大地的万千子民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她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一、仁爱孝悌;
二、谦和好礼;
三、诚信知报;
四、精忠报国;
五、克己奉公;
六、修己慎独;
七、见利思义;
八、勤俭廉政;
九、笃实宽厚;
十、勇毅力行,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性,具有普遍和永恒的价值。春秋时期晋国的“道德宰相”——郤缺,堪称谦和好礼的典范,两千多年来其美德滋养着古耿大地的万千子民,且代代传承,使中国的传统美德更加羽翼丰满。
郤缺(?——前597),姓郤,名缺,春秋晋国冀(今运城市河津清涧至北坡一带)人,又称冀缺。其祖父郤豹、父亲郤芮,同为晋国大夫。早年,郤缺因父罪诛连,被降为庶人,耕于冀地。他的妻子是个贤惠善良通情达理的妇女,对丈夫被贬降,非但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对他更加体贴。她每天纺线织布,操持家务,对丈夫的衣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堪称“贤内助”,每天到田间给丈夫送饭,相互礼让,像对待贵宾一样。郤缺夫妇相敬如宾,其德行感动了晋文公的大臣司空臼季(胥臣),遂由胥臣推荐步入仕途。晋文公时,郤缺任下军大夫;晋襄公时,郤缺在作战中擒获白狄首领,因功升为散卿,参与国政;晋灵公时,郤缺任上军主将,率师伐蔡,使其签订城下之盟;晋成公六年(前601年),郤缺接替赵盾为中军主帅,正卿,执国政(宰相之职),晋成公重新把冀地封给郤缺。
郤缺德行高尚,稳健成熟,他从政多年,屡建功勋,以“文可兴邦,武可定国”的雄才大略,为振兴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历代修身、齐家、治国的楷模,堪称道德宰相,特别是他与妻子“相敬如宾”的典故,流传万代,家喻户晓。后人把郤缺锄田之处称为“聚德田”,把冀地称为“如宾乡”。千百年来,“如宾乡”即河津的代称,河津人一直引以为荣。当地乡民为纪念郤缺,还在聚德田(今清涧、范家庄一带)建了“冀亭”,明代提学陈斐题写的“聚德田”残碑,至今犹存。亭柱题联:“世世生生耕田而食;夫夫妇妇相敬如宾”。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记载“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传统文化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人类无限的启发。
在当代中国郤缺的道德楷模和行为示范以及建立的不朽功勋尤为具有现实意义。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犹如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的荒漠不可小觑。古有郤缺之先辈,今有雷锋、焦裕禄、杨善洲一代又一代的道德先锋,才使文明的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富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见贤思齐,每个家庭如果都能自觉地学习郤缺夫妇相敬如宾,并化为实际行动,那我们的社会将充满正能量,显现美好的未来。在弘扬并实践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郤缺的道德情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契合。这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古耿的后人,我们有义务、有能力把郤缺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启迪后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不管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道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人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而得以传承,其中的密码之一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没有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其后果亦不堪设想,所以在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郤缺的道德楷模和精神情操的发扬光大尤为重要,完全可以这么说,郤缺既是古中国的道德情操标识性人物,也是现实社会人们学习的楷模。
(任会玉/文 作者系河津市史志文化研究会会员、市档案局档案专业副研究馆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