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12-31 11:36:08

隋代大儒 王通_寻根问祖探龙门(之二)

“三王诗赋永流芳”指王通王绩王勃祖孙三代。

王通(580年—617年),字仲淹,谥号文中子,隋朝绛州龙门县通化(原属河津,1971年划归万荣)人。王家祖上世代为官,属书香门第,王通爷爷为安康献公,父亲王隆为铜川府君。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他拜遍各地名师,六年衣不解带捧卷苦读,才有了后来的满腹经纶,续写六经。


隋代大儒 王通

    王通勤奋刻苦,教学期间,著书颇丰,他用九年时间续写六经,写成《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1篇,可惜这些文献都已失传。《中说》是他讲学期间与弟子们的讲答,后人整理为《中说》,其中包括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流传至今,《中说》木刻版共一百五十二片,至今为王氏后人王英珍藏。王通去世后,各地“河汾门下”的学子们,包括正跟随李世民创建大唐天下的那些“河汾门下”的开国元勋们,得知消息后,都放下手头工作,相约集中在距通化不远一个现在叫做集贤的村子,然后一起去祭奠王通,并送谥号“文中子”。王通后来被称为王孔子,入孔庙共享祭祀。他在最有文化最有思想的代表人物五子之列,《三字经》里“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文中子”说的就是王通。王通作为一代大儒,最早提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但他并不想谋一官半职,决定把自己的学问传授他人,他隐居河津北山傍通峪十年,讲学传道于河汾,开创了“河汾之学”,他的教育方法十分独特,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求学。人们以河汾门下的学生为荣。弟子多达千余人,其中魏征、薛收、陈叔达、杜如晦、房玄龄、杜淹、李靖、姚义等初唐开国重臣,皆出其门下。卜子夏西河设教、王通河汾设教、薛瑄河津设教,都取得了辉煌成就,震动当时,成为中国儒学教育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隋代大儒 王通_寻根问祖探龙门(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