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7-18 11:15:35

段吉庆、支藕叶、蔺永茂——绛州非遗传承人群像




段吉庆(左)和老伴商讨剪纸作品

支藕叶(中)指导学员制作面塑



蔺永茂雕刻新砚

新绛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5项、市级非遗项目31项、县级非遗项目32项。这些经岁月沉淀、历史打磨、时光雕琢的技艺和手工艺品,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在这些非遗传承人中,有许多老干部,如“绛州澄泥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蔺永茂、“新绛面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支藕叶、“新绛戏曲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吉庆等。他们在各自非遗传承领域坚守数十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方砚台凝聚匠心

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誉满中华。但到了明末清初,绛州澄泥砚这一工艺渐渐失传。

为了挖掘、恢复这一国宝,从1986年开始,时任新绛县博物馆业务馆长的蔺永茂与儿子蔺涛着手研究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他们从原料的寻求和配备、坯胎的设计与创作、烘炉建设,以及炉温控调等方面入手,寒往暑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失传数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放光芒。

如今,蔺永茂还常常指导孙子蔺霄麟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传统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注入更多时尚元素,制作更潮更出彩的绛州澄泥砚。现已耄耋之年的蔺永茂,依然活跃在弘扬非遗文化的一线,依然投身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依然发挥着一名老党员的余热,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一方砚台、一份初心,一份坚守、一份传承。

十指捏活世间万物

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绛州一带就开始用面粉塑成猪、羊,代替真猪、真羊祭祀,此后这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便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传统民俗工艺。

新绛面塑以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等工序而成,主要表现形式为婚庆嫁娶类、添丁生女类、祝寿庆典类、岁时节令类、祭祀类等。该县横桥镇退休干部支藕叶,从小就对花馍产生浓厚兴趣,在奶奶的带领下,掌握了很多捏制技艺,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面塑制作中。

2009年,支藕叶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绛面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后,自觉扛起肩上的担子,不仅将这种古老的民俗传承下去,还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她先后在该县西街实验小学、新华学校等5所学校,组织了“花馍兴趣小组”,定时到校辅导,手把手教孩子们面塑,让传统文化走入课堂、让非遗走进校园。

为了更好地传承、宣传新绛面塑,支藕叶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非遗活动,将这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非遗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区、社会。

如今,年过古稀的她,仍然忙碌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路途上。

一张红纸剪裁心意

新绛剪纸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新绛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时时处处都有它的身影。剪纸来源于生活,充实着生活,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着新绛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追求。

新绛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段吉庆致力于新绛剪纸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屡屡获奖。2006年,新绛戏曲剪纸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段吉庆被确定为新绛戏曲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新绛县委老干部局精心打造的“一县一品”老干部正能量品牌——“绛州银发剪纸创作室”成立以后,耄耋之年的段吉庆自告奋勇担任技术顾问。

在他的带领下,剪纸创作室成员将传统民间剪纸融入时代设计元素,不断探索创新,以剪纸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先后创作出了《建党百年图》《百年辉煌》《复兴之路》等系列精美作品。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该创作室创作的作品先后获得了全国“孔子杯”“夕阳红杯”等金奖、银奖。其中,防震减灾系列作品被新绛县防震减灾中心制作成展板在龙兴大街宣传,《二十四节气图》被该县中小学校、幼儿园作为辅助教材使用。

近年来,新绛县委老干部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持续鼓励老干部中的非遗传承人积极组织开展多种非遗传承活动,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与老干部工作有机结合,为这些“特殊”的老干部、老艺人搭建传播更广、影响力更大的非遗展示平台,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关心关注非遗文化,不断激发老干部在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上的高昂热情,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弘扬工匠精神,发挥传承作用,贡献“银发”力量。

期待,这些“老顽童”玩出更多新花样,让“非遗”这一古老文化元素的传承更接地气、更有生机。

记者 景 斌实习生 肖秉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段吉庆、支藕叶、蔺永茂——绛州非遗传承人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