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条西革命根据地的柴泽民
柴泽民(1916—2010),闻喜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后,历任中共闻喜县委组织部部长,夏县中心县委书记,条西地委书记,太岳五地委、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8年后,历任北京市交通工业部部长等职。1961年后,历任驻匈牙利、几内亚、埃及、泰国大使。1978年中美建交,柴泽民为特命全权大使。1983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2010年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3岁。1941年5月,日军发动中原会战。蒋介石、阎锡山军队被打垮后,中条山上到处是散兵游勇,新出现的游击队名目繁多,可谓是“司令如牛毛,队长遍地飞”。
1941年7月,时任晋豫区条西地委书记的柴泽民,带着康杰支队回到中条山并作出要尽快开辟根据地的决定。他让阎家德去平陆、芮城与董奥林联系;让金长庚去夏县争取王文海,在王文海的游击队中担任中队长,发展党的武装。
1941年8月到9月之间,国民党特务武装收编了王文海的游击队。由于王文海思想倾向革命,国民党特务贾真一借点名发饷之机,把王文海部队集中到闻喜全部缴了械,杀害了王文海。康俊仁中队当时虽属王文海部下,但是地委没有允许其前往闻喜集中,所以全部保存下来。王文海被杀后,他部队中许多队员都陆续逃回来参加康俊仁中队。康俊仁中队迅速壮大,遂整编为抗日游击支队,下设六个大队,也叫“康支队”,康俊仁任支队长。康俊仁抗日游击队后来成为条西地区武装力量的基础。
夏县三区牺盟会秘书杨德山向党提出要搞武装,地委给了他一支短枪和两支长枪。很快,他靠着这三支枪组建起一支部队。此时,国民党派景行之担任中条山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并委任平陆一支游击队司令吴仲六为前敌总指挥,番号为四支队。为了合法存在和争取吴仲六,地委把杨德山队伍的番号改称为中条山抗日挺进纵队第十支队,实际上直接由党领导。
阎锡山的七专署在永济雪花山成立两个团,即保安十三团、十四团。我党党员景秋岳、杜伯石分别掌握了两个营,不过日寇“扫荡”后被打垮了,剩余部分由董奥林率领,同我党在平陆掌握的一支地方武装合并,与吴仲六的队伍联合编为五支队,支队长为薛勤。“康支队”的五大队队长樊马义经常在闻喜四区活动,同闻喜、夏县交界的泊头村党员宋振山部队配合行动。于是地委决定将这两支部队合并,命名为抗日游击第九支队。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条西地委将稷王山下的闻喜四区和夏县四区划为稷麓县,派夏县四区区长赵宜轩任县长。
很快,赵宜轩的稷麓县抗日游击支队成立。到1943年底,由条西地委直接领导的党的武装共有五个支队,分别是“康支队”、五支队、九支队、十支队、县支队,指战员有3000余人。同时,还建立了5个县的抗日政权,分别是夏县、康杰县、稷麓县、平陆县和安邑办事处。
柴泽民带着康杰支队刚回到晋南时,坚决执行中央确定的工作方针,以及晋豫区党委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指示,每个地委委员都找到职业掩护。柴泽民刚开始在蒸馍铺子担任管账先生,但经常外出容易引起别人怀疑。后来又到夏县县委书记宁毓俊开的粉房、木材厂当伙计,可是这种职业也不便于外出。考虑到日军不抓医生,医生外出接诊活动方便,柴泽民便化名王富贵,到张庄一家医院当了医生。就这样,柴泽民提着药包,骑上自行车,以行医为名到处巡视工作,指导游击队的活动。
然而,部队长时间在日伪占领区分散活动,队伍纪律涣散,甚至有干部脱离部队,生活腐化。同时,不断出现部队被敌人包围、干部被俘虏或牺牲等情况。为了加强和巩固队伍,1942年5月,地委决定将部队轮流调去中条山训练、整顿。柴泽民化名李敏之,以“康支队”副支队长的名义公开露面,人称李副支队长。
部队要集中,就需要建立根据地,需要一个公开、有权威的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当时没有干部,也缺乏经验,为了便于公开对外发号施令,我党将地委机关命名为“建中部”,并出版小报指导工作。这时,席荆山从北方局学习回来,担任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地委决定由席荆山着重负责地方党务和政权建设工作,金长庚负责巡导、联络工作,董奥林负责领导平陆、芮城、永济、安邑等县工作,柴泽民则主抓武装斗争和部队建设。为了扩大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武装,地委决定成立“中条山抗日联军司令部”。但因干部缺乏,工作难以开展。这时,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率三八六旅开辟岳南工作,柴泽民到阳城向聂真汇报了条西武装发展的情况。聂真对条西的局面感到很欣慰,决定派一批干部支援。
1942年底,太岳与晋豫区合并为太岳区,太岳区派8个干部来条西。这些同志不熟悉道路,走到闻喜国民党特务贾真一的活动地区时,被贾真一部队抓住杀害。这是条西工作的一大损失。
1944年6月,阎锡山的猗氏县长董警吾,因中共党员身份暴露,报经晋西南工委同意,带领县公安局等武装300余人起义,把队伍拉到中条山。他的部队被命名为八路军汾南支队,董警吾为支队长,县公安局局长秦尚武为一大队队长,之后又建立了赵川的二大队。他们经常在万泉、猗氏一带活动。为了工作方便,上级决定将汾南地区划归五分区,原来的汾南工委宣传部部长张铁民任地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郭兆瑛任地委委员,负责汾南地区的工作。
董警吾与汾南地区阎锡山的十五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吴哲之是亲戚。经过我党的反复工作,吴哲之准备起义。1945年初,军区派孙定国任五分区司令员,五十四团团长王墉为副司令员,让他们率领五十四团和二十五团到汾南,策应吴哲之的起义。当柴泽民和孙定国带着二十五团和五十四团到达稷王山下,到预先约定好的接头地点寻找吴哲之时,吴哲之却没有如约前来。经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阎锡山因为董警吾的起义对吴哲之产生怀疑,将其扣押。汾南各县县长都是吴哲之委派的,吴哲之被扣,他们都很恐慌,各自躲避起来,因而各县武装都散了。这时,阎锡山派七十三师掩护新派来的专员谢克俭来到汾南。我党的武装只好撤至稷麓一带根据地。阎锡山的七十三师逼近根据地边沿上庄、小村一带。为了打击其气焰,部队采取打蛇先打头的战术,集中力量消灭师部。经过两小时的战斗,消灭了敌军师部。从此,阎锡山七十三师再也不敢来犯。
1945年5月,五分区部队将贾真一的“野战军”全部消灭,贾真一被打死。从此,除绛垣公路为日伪军控制外,五分区和太岳四分区完全连成一片。
日寇投降后,太岳五分区部队进行了整编,编为四个团,共有五六千人。很快,太岳五分区部队打下了日寇侵占的夏县城和平陆城,并乘机扩大根据地。此时,五分区有了七个县政权:夏县、平陆、安邑、康杰、稷麓、闻喜、万泉。区党委和军区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调整各地区建制。一、四分区不变,二、三分区合并为二分区,五分区改称三分区。孙定国调任太岳军区副司令员,王墉任三分区司令员,柴泽民任中共太岳三地委书记。条西革命根据地,即运城革命老区终于开辟成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