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早期女党员王凤兰 打破封建束缚 毅然投身革命
王凤兰(1905-1979),又名纪云,运城市河津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河北省委政治交通员。1933年被捕,被关押在南京第二模范监狱。1937年9月,被周恩来组织营救出狱。历任太行区高平县委组织部部长、涉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偏关县委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人事处处长、交通部人事处处长、交通部监察局副局长、北京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北京艺术学院附中校长。1979年逝世,1995年骨灰盒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河津市九龙头革命公墓。1905年,王凤兰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母膝下无子,中年得了一个女儿,自然视为掌上明珠。
1921年,就读于河津女子高小的王凤兰,已经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家乡的震撼十分敏感。她有一种朦胧的追求,抛弃了封建传统势力强加给她的裹脚布,勇敢地参加了县妇女放脚委员会,进而开始动员规劝其他妇女放脚。面对社会上的指责和世俗的偏见,她的父母在舆论压力下,也把女儿的正义之举看成是不守妇道,坚决阻止她继续求学,执意要给她完婚。王凤兰深知老人们的一片苦心,明白数千年的封建礼教在父母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动摇,但养育之恩没齿难忘。在考上运城女子师范学校后,她决定先向父母妥协,先行完婚,以换取父母及婆家婚后让她上学的承诺。
婆家姓刘,是河津苍底村的一方财主,丈夫刘俊杰是洛阳航校的学员。在短暂的新婚生活中,王凤兰发现丈夫是个很有才华的英俊青年,对这个家庭的陌生感渐渐被对丈夫的好感所代替。
1924年,刘俊杰航校毕业后赴保定军中任职,王凤兰随之由运城女师转到保定女师继续求学。保定女师聚集着许多爱国青年,这里的反封建意识和爱国举动让她惊喜不已。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王凤兰参加了沪案后援委员会,与进步青年学生发动群众声援、募捐,支援上海工人正义斗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王凤兰于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刘俊杰得知妻子经常在外从事革命活动时,先是惊惧,继而难以容忍,对她百般阻拦,逼她退学,甚至以离婚要挟。
严酷的现实把王凤兰推向人生的十字路口,她认真思索着:结婚以来的生活条件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按常理来说,是该满意了。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要追求的仅仅是这些吗?来保定一年多,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让人精神振奋;参加沪案后援会,召开声讨帝国主义反动买办资本家的罪行,是那样意气风发。如今刚从政治上获得新生,明白了人为什么活,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总算是如愿以偿了。十五岁为了放脚,被视为逆子,而今还要做逆妻吗?如果是这样,这个家原本就不该属于自己,该珍惜的应该是新的生命。思来想去,王凤兰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家庭。
刚刚解脱的王凤兰又面临充满白色恐怖的世界,“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中国大地上到处是共产党人的斑斑血迹,党处在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此时,王凤兰勇敢地担任了中共北方局机关的秘密交通员,奔波在北京和天津一带,往来于刘少奇和彭真等一些党的领导人之间。
1928年,纪廷梓调任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负责顺直省委秘密文件和省委机关报《出路》的编写、刻印工作。同年9月,顺直省委决定调曾在天津全国铁路总工会和互济会工作的山西籍女干部王凤兰到省委机关协助纪廷梓工作,以夫妻名义掩护党的印刷机关的安全。不久,党组织决定让他俩结为革命夫妻。他们的家也成为党的地下印刷机关、党组织举行秘密会议的场所和各基层党的负责人向省委汇报工作的秘密招待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1年1月,中共天津党组织又遇到一次严重破坏,纪廷梓被叛徒出卖,狱中受尽**,最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纪廷梓牺牲后,王凤兰受株连被逮捕入狱,直到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才被放出。出狱后的王凤兰为了纪念丈夫纪廷梓,改名纪云。之后参加了延安中央党校第12期学习,担任过太行区高平县委组织部部长、涉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偏关县委书记、邯郸市救国会组织部部长、华北人民政府人事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过交通部人事处处长,中央交通部监察局副局长,北京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北京艺术学院附中校长等职。“文革”中受极“左”思潮冲击,身患重病身体瘫痪。1979年,文化部根据中央指示给她彻底平反。同年10月,纪云(王凤兰)在北京病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