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1-6-30 15:58:44

老协会会长刘学基

刘学基,运城市盐湖区金井乡西王村人,今年 83岁,1993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后,人老心不老,在村老年协会里任副会长和会长,一干就是20年,而且干得津津有味,热火朝天,深受群众爱戴,也很受党总支和村委会赏识。

从办简报入手

“天上数玉皇,地下数西王”。西王,是当地的第一大村,全村8000多口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7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6%。可是,刘学基出任副会长的1996年,全村老协会会员才有38个人,仅占老年人数的0.05%,少之又少。为了扩大老年协会的影响,他向会长提出一个建议:以他为主,创办一份简报《西王老年》。会长批准了她的要求,他便倾全部心血搜集材料,编写稿件,亲自排版、手刻蜡版、油印、发行,每次一张,8k大小,其内容囊括有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老年活动动态、身边好人好事,等等,一月一期,四年从未间断,直到手机普及、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后,他才停止了这份用“古老”形式印刷的“简报”。

但《西王老年》功不可没,到2001年,西王老年协会会员就从38人发展到了300多人,成了西王村社会经济生活中一支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刘学基干副会长,对他自己也有很大提高。开始时,他还对老年工作不太在意,随着他的逐渐融入,这才发现:老年协会的工作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既关注老年人,又关心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更需要有一个为他们说话、办事甚至为其撑腰的“后台”。就这样,刘学基在认识上来了一个飞跃,也为他继任会长做好了思想准备。

狠抓“硬件”不松手

2001年,根据党总支意见,刘学基接任了村老年协会会长的职务。上任伊始,他就狠抓“硬件建设”,比如老年协会固定活动场所问题,活动场所中的桌椅板凳问题,特别是固定活动场所问题。因为没有板凳会员还可以自己带,但没有场地就不行了。

刘学基这样想着,想着,就想到了闲置的旧学校,那里有两座旧教室。

心有灵犀一点通。刘学基找到党总支和村委会,“两委”同意了的他的计划,他就立即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找到正在村里搞工程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刚好是他教过的一个学生,他就利用师生关系,自报奋勇做了小工,再加上好心人的帮助,就将两间教室打通,并修成了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据他回忆,那时他已68岁,修房子时,他担了6担沙和灰、14担水。他说:“我很感激我那个曾经的学生和许多村民,他们一听要修老年活动中心,便有物的捐物,无物的捐工,时任万荣县政协主席高彩青回家时还一次性捐给村老年协会一万元,为活动中心买了300多把座椅。”

村委会又将“图书馆”交给老年协会代管,还在老年活动中心外面开辟建造了一座偌大的文化娱乐广场和小游园,在客观上又为老年活动中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场所,这个场所后来成了老年协会《锣鼓队》、《剧团》和《歌舞队》的活动训练场地和演出场。

建立了一套制度和队伍

刘学基当了几年副职,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一上台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建和完善了一套村老年协会的制度和队伍。

首先完善了“逢九”固定活动日制度。一个月有三个固定活动日,即:农历每月初九是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日,十九是学习国内外时事日,二十九是唱歌、唱戏、搞文艺日,每次活动都有300人以上参加。为了给老年朋友讲好养生保健知识,刘学基平日里就注意从各种报刊上剪贴收集有关资料,讲课前还要写出详细教案。会员们也把“老年协会”视为自己的“家”,逢“九”必来。程巧莲是个跛子,行动很不方便,但每逢活动日,她都要让哑巴儿子把她用自行车带到会场;吕竹,98岁,是全乡最高龄的老人,逢“九”她就拄着拐仗来参加活动。她说:“不知咋的,只要来到协会里学学,唱唱,说说,笑笑,心情就愉快很多;不然,就心神不安!”

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角度出发,刘学基又把张铁成、曲秀云、朱淑绵、王月菊、祝玲妮等一批爱好文艺舞蹈的老年协会会员叫到一起,商量、策划、组织了《夕阳红歌舞队》,骨干60人。这些人每当夜幕降临,就会从四面八方拥向老年活动中心外面的娱乐广场,唱歌的,演戏的,跳舞的……,在一曲曲优美欢乐的旋律里,翩翩起舞,放声高歌,享受着无尽的乐趣。

刘学基还在老年协会中组织了《老年协会锣鼓队》和《夕阳红剧团》,除了自娱自乐外,村里每逢重大活动或逢年过节,他们都以锣鼓形式与村民们同喜同乐;每逢伙伴去世,就会送上锣鼓,以寄托他们的哀思。《夕阳红剧团》与《夕阳红歌舞队》,还经常结合国家大事和村里实际,自编自演,唱响时代主旋律。如配合党的十八大,他们编演了《喜鹊报喜喜来到》,《公报说出了我们心里话》;配合国庆65周年,编演了《唱唱祖国》、《四个老婆夸西王》等,在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既有蒲剧、眉户,又有小品、快板,还有独唱、合唱、舞蹈与小戏……很受群众欢迎。《夕阳红剧团》,20多人,经常利用晚上在游乐场为群众演出,演出的剧目大多数都是围绕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这个主题的,如《三娘教子》、《芦花》、《清风亭》等。

刘学基还爱好写作。不但自己写,还组织了“西王村老年协会文艺创作组”。他说,西王是个大村,有许多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中也流传着不少动人的历史故事。为了传承故里文化,他组织编写了《西王村的家戏班和仁义会》、《西王村的祈雨》、《西王村甜水井的故事》、《西王村“七•二二”惨案》、《西王村井韵》等30多篇史料,还写了许多散文、小说、诗歌、杂文和楹联,有不少刊登在《农民文摘》、《人民代表报》、《山西文学》、《山西老年》、《盐湖文学》、《黄河晨报》、《河东教育》、《今日盐湖》等报刊上。去年,还正式出版了一本书:《西王村记事》。

把德孝文化作为协会的主题来抓

在调查研究中,刘学基发现个别子女寻找借口,如分家不公啊,没有给我看过娃啊,没有给我做过家务啊等等,当成自己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一种“筹码”。一些老年人也想维权,但口难开、嘴难张、怕人笑话,只能将委屈闷在肚里。他便开会研究,把老有所养和德孝文化作为老年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紧紧抓在手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深入进行孝亲敬老教育,大致采取过下列方式:

一是送法上门,明之以法。刘学基和他的老协一班人先是送法进巷进户,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以及《婚姻法》,送到家家户户,还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写在人群集中的墙上,从而提高了广大青少年尊老、敬老、助老意识。对一些找借口不想赡养老人的子女,则引导他们学习《婚姻法》第21条,并强调指出:里面规定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是无条件的,无论父母有无财产,无论父母是否给自己看过孩子,有劳动能力时是否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作子女的都应全面履行。把照顾老年人看成是对等的“商品交易”,附加老人的房产等作为条件是错误的、违法的,明之以法,晓之以理。

二是在青年人中开展“孝道试题”答卷活动。一次,刘学基从《乡镇论坛》上看到一篇“孝道试卷”,以父母日常生活为内容,列出20道题,让儿女们自己回答,每题5分,满分100分。刘学基认为,这是向青年人进行孝道教育的一个好教材,便结合本村实际,对试题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如:你为父母洗过头和脚吗?父母吃剩下的饭菜你能吃下吗?父母不高兴时你会哄他们开心吗?如果你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你常回家看望父母、常打电话给他们吗?父母老了你嫌弃他们吗?……经党总支同意,他打印了500份,除发给200名青年有组织地进行测试外,还张贴于街头巷尾,让所有家庭中有父母的儿女都来进行自测,并明确提出:“成绩满60分者为孝子,不满60分的要写出具体‘改进措施’,争当孝亲敬老模范。”这个活动一推出,就在全村群众引起了极大轰动。村党总支和老协会也明确提出:“回答不上来的试题就是孝亲敬老的差距。”许多青年人从中得到很大启示,认识到孝亲敬老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由一件件不能忽视的敬老细节组成的,真正的孝亲敬老恰恰藏在生活的细微处、体现在小事上。青年衡稳超说:“孝亲敬老很简单,那就是:你是怎么娇惯你孩子的,你就怎么孝敬你的老人。对待老人,只能比孩子好,不能比孩子差。”

三是坚持开展争当“孝顺儿女”“孝顺媳妇”“模范老人”“助老模范”活动。每年重阳节前,他们都要自下而上评选出一批模范,进行重奖,还敲锣打鼓将“好媳妇”的奖牌送挂到娘家妈的大门上,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

四是单个教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过细地抓好思想教育。如李某某,77岁,3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以分家不公平为由,拒不赡养老人。刘学基便6次上门,同他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向他讲述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并结合本村活人活事对其进行“孝道”与“感恩”教育,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使这个孩子认识错误,向父认“罪”,成了孝子。

经过一段教育,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四种新风已在西王村蔚然成风。

他还带领老年人干了不少好事

日前,笔者在西王村采访时,还听到不少有关刘学基的故事:

其一、每年都要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3到4次。近到本市13个县(市、区),远到洛阳、西安、洪洞、临汾,他们都去。特别是本市的所有主要名胜古迹几乎没有一个不去的,而且每次游玩他都把所有的注意事项写在纸上随身携带,给老人分成小队,设小队长一名,还请来保健医生随行。

其二、汶川地震第二天,恰逢农历四月初九,他就将保健养生日临时调整为时政大事日。特地向老协人讲述汶川大地震情况,并带头捐款100元。在他的带动下,你10元,他30元不等, 300多名老协会员当场捐款7200元。全村又在老协会带动下,很快向灾区捐款10万元。此后,每逢有受灾地区,他都组织老协会会员捐款捐物。2014年,村里一位大学生刚刚毕业半年就被查出患了白血病。为了拯救这个年轻的生命,刘学基又组织老协会会员和村民捐款20多万元,养成了和睦团结互帮互助之风。

其三、随着老协会的发展壮大,其影响力也日渐攀升,在外人员也开始关注村里老年人生活,捐款者也不断增多,去年收到1.5万元,今年又收到1.6万元。去年,他们还在企业家李晨和刘玉合的支持下,为老年人办了一场千叟宴,整整吃了3天。还给村里老年人发放大米7000多斤。

其四、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村整体素质的重要窗口。刘学基就和副会长李青俊商量,组建了一支老年清洁队,自任正副队长。负责对村里五条大街、22条主巷道进行清扫,做得大街小巷干干净净,巷道里既无土堆、粪堆、柴堆,也无尘土、碎纸、杂物,长年保持着村容村貌整洁,多次受到上级和村民们的好评。

其五、从去年开始,刘学基就和村里几位老人联合一起,完成了《西王村志》的编撰工作,又为西王村干了一件大事、好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协会会长刘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