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腊月恰是乡村的岁首(散文)——徐信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3 1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村的一年似乎是以腊月为始的。一进入腊月,歇息了些日子的村庄似乎缓过了些劲儿,所以人再忙都不觉得乏。

爷爷奶奶,早早就要淘麦磨面。淘麦,就是将麦子放在水桶里搅,然后用笊篱将漂浮在水面的空麦粒和杂物捞去,再将麦子和水一起过筛子,最后清除掉沉淀在水桶里的石块等,剩下干净的麦子。磨面,就是将麦子晾晒到一定程度后,用石磨子去磨。每当磨面时,爷爷奶奶就将牲口套在磨杆上,并用眼罩子将牲口的眼睛蒙上,然后喊着,用鞭子轻轻抽打着,这样,牲口就会围绕着磨盘一圈一圈走着转着。此时,面粉就会从两扇磨盘的石缝中落下来。头茬面是最白的。因为过年,收的头茬面要多些。磨面时,爷爷奶奶总喊我用小簸箕收面。有时看见牲口走得慢了,我也装模作样学着喊打。

到了腊月初五,我们家会做用各种豆子熬的饭来吃,象征五谷丰登。

到了腊八,奶奶与母亲会以小米、花生仁和各种豆子熬“腊八粥”,并在粥里下馄饨。这种饭我最爱吃,因为它很香、很热和。

到了十八会,是办年货的好时机。这是一年中最红火的一个集会,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集会。所以,它成了乡民们办年货的好日子。这天,爷爷奶奶会带着我去赶会。会上,爷爷奶奶会买很多东西,往往有核桃、柿饼、红枣、花生、芝麻糖,碗、筷、调料、蔬菜,布料、年画、祭香、彩色纸张……爷爷奶奶还会给我买些好吃的,比如让我吃一盘炒凉粉,或吃一碗羊肉泡馍,或喝一碗油茶、一碗胡辣汤。那时,这些吃头都很便宜,五分钱或一毛钱。每当吃上或喝上这些东西,我心里就高兴得很。

过了十八会,我们家就开始炸麻花。记得当时炸得不多,大约有小半筐。父亲怕老鼠咬,更怕我偷吃,就将装麻花的筐子吊在南厦房梁上。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扫房子。这天是灶君上天的日子。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腊月二十三,灶君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因此,家家户户这天一要祭祀灶君,二要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年这天,我记得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都会将房子里的家具搬出来放在院子里,把所有的房间打扫一遍,还会将灶房里的锅碗瓢盆搬出来,清洗一遍。这种打扫,是彻底的,是翻箱倒柜的。

“蛤蟆爱往热闹处跑”。这时,我自己也闲不住,也想干点活。可爷爷奶奶总不让我干,生怕我绊倒了或将东西砸碎了。

到了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一些家户会杀猪宰羊。这种场景我见过很多次。记得有一年,我们家也杀过一头猪,只不过,父亲将猪肉卖了一多半,家里只留下一少半和下水。

到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家里就要蒸好几锅馍馍。馍馍分大馍馍、小馍馍两种。大馍馍是出门走亲戚时拿的,花样很多。奶奶是捏馍馍的好手,她不仅要给自家蒸馍馍,还要给邻居帮忙。

到了除夕,也就是月尽,一吃过中午饭,父亲会带着我与姐姐打扫院落,打扫门前。打扫完后,给大门上贴上红对联。大门的内侧墙要贴上“出门见喜”。大门口要用白石灰围个半圆圈,说是为了避邪。然后,要在院子里的水缸上贴上红条条,写“细水长流”;给麦囤贴上“五谷丰登”;给槽头贴上“六畜兴旺”;给衣柜贴上“金衣满柜”或“取之不尽”;给院子里贴上“福”字或“春光满院”等。

除了打扫卫生和贴对联之外,父亲还要将水缸里的水担得满满的。

除夕之夜,全家人都坐在灰暗的小油灯下,一起包饺子捏馄饨、试新衣服、谈论家常事务,通宵达旦。用奶奶的话来说,这是在“熬财”。因为我年龄小,熬不住总想睡觉,奶奶就哄我说:“再熬熬,熬的时候越长,明年家里就会财源滚滚。”

已是半夜时分,奶奶和母亲将做好的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真是其乐融融、幸福美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家人多是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度除夕。

大年初一,按我们老家的风俗是要早早起床,早早吃饺子,然后就要给街巷的长辈拜年。

初一的早晨,天不明,鞭炮声就很热闹了。我急忙穿上新马褂、新裤子、新鞋子,戴着新帽子就下了床。那时的新帽子是帽瓢,一身打扮如同“清朝人”一样。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先将鞭炮系在一根长杆杆上,再将杆杆固定在门环上,然后用火柴去点炮捻子,然后将两个耳朵捂得严严的再躲起来。接着,我与姐姐就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拜年,他们会给我5分钱或1角钱。早饭是饺子。只见奶奶先盛几碗恭恭敬敬地放在南厦祭祀祖先的桌子上,碗上放着筷子,当然还有几样菜。祭祀完毕,全家才可以吃。吃饭时,奶奶说,饺子里有铜钱,谁吃上,谁今年就会有好运气,就有福。于是,我与姐姐都在碗里翻来翻去抢着吃,结果我吃上了钱,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吃罢饺子,我与巷里的同伴,一家一家去拜年。不论到了哪一家,都要给长辈磕头,而且连叩三个。大家不论到了哪一家,都受到热情的迎接与招呼。主人们会端出放有麻花、柿饼、核桃、枣、点心的茶盘,让我们吃。拜年时所说的话语,大都是祝“春节愉快”“合家欢乐”“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之类。

不到中午,村干部就会敲着锣鼓来到我们家慰问拜年。因为我们家是“光荣军属”。

随后我跟着爷爷奶奶去九郎庙看家戏。所谓家戏,就是我们村在外的唱戏人与村里的艺人一起唱的戏。戏园子里很热闹,有小饭摊,有小货郎,也有卖各种糖果的。看到这些,我的嘴就馋了起来。奶奶往往会给我买一个“小糖人”。这种糖果非常好吃,是用嘴吹起来的,形态各式各样。

有一年,我记得家戏唱了好些天,让家乡人看得很过瘾。它在我的脑子里也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们村是有名的戏曲之乡,在剧团里工作的人多,名角也有不少。比如,有晋南丑之称的赵财旺,有唱正旦“翡翠玉”之称的李玉成,有后起之秀唱正旦很红的张金枝,有唱须生后来成为蒲剧界著名导演的韩树荆及崔金全,有三花脸温万保、温世运、余麦麦等,有唱大花脸的温戌狗,还有打梆子敲锣的李仁娃、李义娃……村里民间艺人不少,有前场门打板师傅温宽心、拉板胡的余更娃、演员胡欢喜、崔二英、崔凤刚等。

春节是个万民欢乐的节日。在外艺人与在村艺人结合起来为村民们奉献了一场场精彩节目,当时主要唱了这样一些剧目:《三对面》《三娘教子》《六月雪》《骂殿》《二进宫》《表花》《十五贯》《舍饭》《二英顶灯》《清风亭》《寇准背靴》《柜中缘》《苏三起解》《穆桂英挂帅》《佘太君》《杨六郎》等。

每次看完戏,奶奶总会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又说“看戏那是高台劝人,不能像狗看星星不知道稀稠”。奶奶的话,那时的我是不懂的,多少年后,才慢慢理解了。这些优秀的历史剧目,在我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年初二就开始走亲戚。奶奶会领着我去普乐头村老舅家里和西开张舅舅家里走动。从初二到初五是出门的高潮。那时出门都靠步行,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出门时带的是提盒,内装几个自家蒸的大馍馍。到哪一家走亲戚,就给那家留下大馍馍,那家回我们两个小馍馍。就是这种礼尚往来,维系着亲情,并一代代得以传承。

大年初五,叫作“破五”。“破五”之内,不能扫院,不能向大门外倒垃圾。这几天,干什么都要小心翼翼,不能打盘子、打碗等。一过初五,农事就要开始了。

元宵节,我们家乡称作“过十五”。这个节日是一个灯节,也是一个闹红火热闹的文化节。说是“灯节”,我们这里的讲究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烘灯”。其意是正月十四晚上,就要打着或挂着灯笼试一试,看行不行;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的门前就会挂上各种各样的灯,我们这些孩子就会打着自家制作的灯笼从巷的这头跑到那头,从那头又跑到这头。虽然无人评比,但实际上是有一比高低的意思的。正月十六晚上要烘灯,也就是将灯笼点着,在巷里玩耍。

小时候,每当正月十五来临,爷爷或父亲就会将灯笼制作好,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样式。

人们总说的是“红火热闹节”,是指正月十五这天村里要集中闹社火。社火是丰富多彩的,有敲锣鼓的,有放三眼铳的,有踩低跷、高跷的,有出高抬的,有表演“小鬼打架”的,有放焰火的,甚至还有剧团助兴。这天满街都是人,十里八村的人会来到我们村看“热闹”。大巷里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元宵节”就要吃元宵。那时没有今天这种糯米元宵,都是奶奶或母亲用黍子面或白烫面包上枣或糖,再用油一炸,“土制”元宵就好了。吃着自家的元宵,心里是甜滋滋的。后来叔父和婶娘每逢正月十五时就会给家里捎来四川的元宵粉和元宵馅,我们家才吃上了有名的四川汤圆。

清明节,是活人与逝世之人团圆的节日,也就是与自然和祖先“过年”。它是由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的寒食节演化而来。这一天,爷爷、父亲会引着我去河口上坟、扫墓。到坟地后,爷爷、父亲便用锨修整每个坟头。每修整完一个坟头,就让我上到坟顶压个黄纸条,表示后继有人。修完之后,爷爷和父亲对先祖进行祭祀:先是摆上供品,然后烧纸、烧钱,接着举起酒杯弯腰连洒三遍。我跟在父亲身后会连鞠三躬。在坟地,爷爷指着坟头,给我讲述坟里埋的每一位宗亲,以让后辈不忘先人。

这一天,奶奶和母亲会煮不少鸡蛋让我吃、让家人吃,表示子孙繁衍幸福。

爷爷、父亲在世时,他们每年都要去坟地祭祀、扫墓,而且都要带上我。

他们这种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不忘祖先的传统美德,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从儿时起至今,每年清明节无论多忙,无论在何处,我都要赶回老家纪念祖先。因为先辈是这个家的开拓者、创业者、奠基者,功德无量、恩泽永远。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这天,全家人都要吃甑糕、粽子。甑糕和粽子都是前一天蒸好的。中午饭,爷爷还要喝几杯雄黄酒。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奶奶告诉我说:“屈原被楚王逼得跳江之后,人们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身子,就包了不少粽子扔到江里供鱼吃。我们吃粽子是纪念这位忠臣。”

这天,大门的门边上都要插几株艾叶,说是可避邪。

这天,奶奶还要将缝好的香包,给我和姐姐戴在身上。大人们也会佩戴这种香包,说是可以驱除五毒。那时,我和姐姐还用指甲草染红指甲。指甲草名叫凤仙草,染时要加少许明矾。

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在端午节前,爷爷或父亲抓蛤蟆的事情。

俗语说“癞蛤蟆躲端午”。意思是端午这天是抓不到蛤蟆的,就是蝎子、蜈蚣和蛇也要躲起来。所以,爷爷或父亲每年端午之前都要抓一只蛤蟆将其扣在罐罐里。到了端午节这一天,爷爷或父亲就会将蛤蟆的嘴弄开并塞上一锭墨,然后用线绳子将其嘴和墨捆得紧紧的。捆好后,他们将蛤蟆挂在院子的墙上晾晒。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很不理解。于是,我就问爷爷:“搞这个有什么用呢?”爷爷说:“这可是好药材,谁身上肿了或出了疖子,只要用它抹一抹就会好。”

中秋节,我们老家叫“八月十五”。过八月十五,要吃月饼。小时候的月饼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自做的月饼。我们家有做月饼的模具,还有木刻印。奶奶做月饼,先是和好面,然后包上馅。馅是糖、青红丝和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等。包好月饼后放在模型里一压,盖上木印,再在平底锅上烙。这种月饼很好吃,又甜又酥,直到今天我仍喜欢吃五仁月饼。二是有时家里买些月饼。三是蒸月饼馍。奶奶、母亲蒸的月饼馍是很香的,用火一烤更香。这种月饼馍有大盘子那样大,里面包有油、盐和椒叶、小茴香等。现在一提起这种月饼馍我就想吃,可惜很难吃到了。

过八月十五,吃的是月饼,走亲戚拿的是月饼和月饼馍馍。随着世事变迁,八月十五成了世人的团圆节。每逢这一天,家里人都要欢聚在一起,早上吃馄饨或饺子,晚上全家团圆赏月,用月饼和瓜果献月,献后食之。

对于八月十五,我们老家有许多说法。一是“年怕中秋月怕半”。这句话讲的是时间如水流。意思是说,一到中秋,一年就过了大半,就快到年终了。二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这句话讲的是“天人合一”的现象。意思是说,天上的月亮一到中秋是又圆又明。人也是如此,有了喜事就会高兴。三是“八月十五滴一星,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中秋节这天如果天下了雨,那么明年的正月十五就会大雪纷纷。这句话讲的是气象。

这些话,都是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告诉我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些话有一定道理。他们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给了他们智慧和经验。他们不仅自己享用着这些经验,而且又把经验传给了姐姐和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9 05:39 , Processed in 0.05055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