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电子科技专家杨德印自学成才学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5 1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德印出版的个人专著.jpg
杨德印(近影).jpg
少年时不能如愿的梦想,常常使人一生都在补偿。对杨德印来说,不能继续读书,反而成为他一生勤奋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十世纪60年代,杨德印在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中学读初中,因建设三门峡水库,父母带领他们兄妹六个,举家搬迁到临猗县七级镇太和庄村。当时,他的哥哥杨西安正在南开大学读书,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个移民家庭维持正常的生活已是举步维艰了,不得已父母商定让杨德印停学务农。当时,他的学习成绩都很好的两个姐姐和两个妹妹均已停学了。舅舅见他不仅成绩很好还勤奋好学,就劝父母让他继续读高中,哪怕是只读一年也算。不料时运不济,高中不到一年就遇到“文革”停学,杨德印只能回乡务农。

上学的机会没有了,但是学习的兴趣却更加高涨了。没有书读怎么办?他想了想,学文学吧,他的数学和文学都很好,但是学数学没有书本,学文学可以通过报纸来学。于是,他就从本村小学借来报纸杂志自己学习,把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特别是新华社刊发的评论文章,他更是重点反复阅读。夏天,他不顾炎热酷暑,靠着额头上贴湿毛巾的方法降温学习;冬天,他围着火炉挑灯夜战,靠着年轻火力旺战胜寒冬。白天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时,他总会带着书,借着休息时间有空就看;夜晚睡觉前,他常常在被窝独坐秉烛夜读。

正是这个阶段对文学的刻苦钻研,为他老年时的授课讲座和著书立说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他求知心切的干劲让在南开大学学物理的哥哥感动,为了让弟弟在求学之路上少走弯路,他指点弟弟开始学物理。就这样,杨德印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了电工电子专业基础知识。书,是哥哥上大学的课本和资料,他硬是靠着自学和哥哥的指点叩开了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大门,从大学教材到众多的电子科普丛书。杨德印靠坚韧不拔的毅力,迈进了电子科技的神秘大门。

热爱电子科技 获得多项专利

几十年来,杨德印一直坚守在电工电子行业。但是,和其他电工不同的是,他在钻研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发明创造。至今,他已经荣获中国专利局(现在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五项发明技术专利权。这五项专利分别是:1993年1月31日授权的《低压电力定时定量综合控制仪》;1993年12月18日授权的《无瞬间断电的家用交流稳压电源》;1995年4月21日授权的《电力负荷多功能控制器》;1995年5月18日授权的《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载线压降补偿器》;2001年9月5日授权的《家电待机节电器》。

由于未能纳入尊村引黄的人事编制,1985年杨德印无奈离开了自己钟爱的工作和曾经为之奋斗的岗位。

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安徽黄山电器开关厂在《中国电力报》上刊登了一条招聘产品研发办公室主任的信息,他权衡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尊村引黄工地上的历练,他信心十足地报了名。

尊村引黄的工地经验让他明白,所有的科研都是“勤奋+实践”得来,在引黄工地上的多次技术突破让他感觉到“我能行”。

在黄山电器开关厂这个新生的电器成套装置企业,他主持开发了多种系列高低压开关柜和无功功率自动补偿屏,并通过了主管部门的技术鉴定。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无功功率自动补偿屏上的核心控制部件——无功补偿自动控制器。这个原来靠外购的重要部件,经过企业自主研发生产后,产品成本降低了60%。

1989年,由于家庭原因,杨德印回到家乡临猗,先在七级乡(现在建制为七级镇)北永砖厂试点设计,成功设计安装运行了无功功率自动补偿屏。这项技术得到临猗县电业局的认可,立刻在全县推广使用,无功功率自动补偿屏为提高电力用户功率因数、改善供电电压质量、提高供电设备供电能力、减少甚至消除无功罚款作出了贡献,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技术是电工电子科技行业的一种创新与升华。

二十世纪90年代前后,国家电力资源十分匮乏。怎样控制电源,合理调度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让电能发挥最大效益,是每个电力工作者十分头疼的问题。当时,临猗县电业局率先提出“避峰用电”经验,得到国家主管部委的大力支持并向全国推广。但这条经验单凭“口号”“文件”,就让众多的电力用户,尤其是农民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段自觉限电,显然是不现实的,或者说推广起来困难极大。

杨德印根据农村用电情况的实际,研制开发了“低压电力定时定量综合控制仪”,这个产品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到用电高峰时段的大负荷动力用电,并对其立刻限制,通过技术控制真正做到了“避峰用电”,从而保证了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用电需求。该产品通过了运城地区电业局和山西省电力工业局的科技成果技术鉴定,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并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这项发明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授予了专利权证书。在1993年临猗县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杨德印被评为“科技之星”。

付出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回报。面对眼前的五本专利证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连高中文凭都没有机会获得、没有专家职称的人,仅凭着一个“钻”字,一样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样可以让他活得功成名就。

走上三尺讲台,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杨德印走上了为人师表的三尺讲台。

1983年,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杨德印无意中在运城县文化馆的读报栏看到,万荣县无线电学校招聘教师,要求应聘者必须是工程师或大学讲师,而他却只是一个学历无文凭、资历无证明、往返无轿车、着装无革履的一个农民专家,但硬是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又驱使他去试一试。

简单询问之后,校长婉言拒绝并客气地安排他到招待所的客房休息。也许是老天眷顾,旁边客房的好心人看到了不平地说:“人家既然来应聘,你就叫他试一试吗。”更没有想到的是,校长竟然听从劝告,让他第二天试讲。更让人没有料到的是,第二天的试讲课堂上,学生们情绪高涨、激情飞扬,“好!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校长站在教室外面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个“乡巴佬”的讲课效果如此之好,杨德印也顺利应聘成为无线电学校的老师。

十几年来,杨德印曾施教于多个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应运城市应急管理局邀请,他在培训中心讲授《高压电工》《低压电工》的安全技术培训课程,讲授的课堂遍及运城市的13个县(市、区),涉及央企、中外合资企业、军工企业、国企、大型的民营企业等,这其中有山西铝厂、解州铝厂、大唐电厂、闻喜建龙集团等。不论是在哪里的课堂,杨德印都受到很多学员的追捧。

走上讲台,让他的专长在另一个领域得到了发挥,也是在走上讲台之后,他的科研成果从实践中走上了铅字印刷的层面,被历史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走向著书立说,在电子科技史上留下姓名

著书立说,是很多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对杨德印来说,似乎是水到渠成。

2019年,74岁的杨德印已过古稀之年,虽然行走不再健步,但仍老骥伏枥,笔耕不辍。5月28日,他应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牛新国老师、电工电子分社社长吉玲女士和责任编辑吕潇老师的邀请,赴京与出版社共同筹划2019年内计划出版的《电气控制入门:电动机实战自学笔记》和《电气控制入门:变频器实战自学笔记》两本书。

与此同时,出版社两位领导有感于杨德印的能力和干劲,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沟通协调,由杨德印执笔,组织各方贤能,结合杨德印十几年来在应急管理局(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培训教学经验,编写一套适用于高压电工、低压电工培训使用的教材,对各出版社已经出版过的培训教材进行精准提炼,从而提高教材含金量,提升培训效果,让接受培训的学员既能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使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

现在的杨德印,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活跃在职业教育的讲台上,闲暇时间他会伏案秉笔,认真完成杂志社的约稿和出版社的书稿。他心态自然,性格开朗,生活有序,尽管每天忙忙碌碌,但却是乐在其中。

杨德印,一个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土专家,一个活跃在民间的电子科技高手,一个从基层走上书坛的电子科普作家,勤奋的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1947年出生的杨德印,是运城市临猗县七级镇太和庄村人,因家庭困难高中只上了不到一年。此后,他靠着对科学知识的无限热爱,迈进了电工电子技术的殿堂;他依靠对电子行业的刻苦钻研,跻身电工电子技术专家行列;他凭着对读书求学的孜孜追求,成了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专家……

他从安装电子管收音机开始到五项专利脱颖而出;从电子报刊的一篇篇科技论文到出版社邀约出书;从一个电子理论探索者到走上讲台的宣讲人,其间经历了无数磨难,走过了很多坎坷,渡过了道道难关。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平凡的脚步走到今天,集生产、教学、科研、发明、论著于一身。他留下的脚印,让他的人生,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光彩!

闫爱武 朱鸿禧/图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6 13:57 , Processed in 0.04826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