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在生活中寻求灵感——张明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 0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朋友张明华先生今年75岁,祖籍盐湖区解州镇。他从乡野村夫转变为致富能手,又成为小有名气的乡土作家,用他的话来形容,是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是揣摩人生、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张明华的名字可谓一波三折。他原名张解放,据说出生那天解州城刚回到人民怀抱中,父亲接受人民政府县长的建议,才有了这堪称时髦的大号。孰料1955年上小学期间,由于当时叫“解放”的男娃实在太多,老师只要在课堂上随便喊一声,就会有好几个学生应答。无奈之下,班主任建议部分家长给孩子改名,于是他有了“张喜乐”这个称谓。

1958年,张喜乐升入解县中学,因为从小热爱文学,所以作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那年秋收时节,他将在田野里观察到的情景写进“星期日见闻”的命题文里,“棉花疙瘩开口笑,玉米穗子弯了腰,黑黄豆荚迎风摆,红白薯儿窝里冒……农民笑眼望福地,直夸党的政策好……”这首让老师批下红圈、贴上黑板的诗文,更坚定了他读书写作的信念。

1960年年初,喜乐妈用早先积攒的粮食在家蒸馍,让他提上筐子悄悄去卖。平常做家务的这些经历,给喜乐积累了更加广泛的素材。他的两篇作文《山里娃》和《山沟里的人家》,先后在县里获奖,还被编入晋南地区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为了更上一层楼,他用捡麦穗、挖药材换来的零钱买了《全国青少年优秀作文选》,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写作知识。

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初中毕业那年,他在《难忘的岁月》一文中写道:我独自站在涑水河畔,对着空中自言自语,为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必须入乡随俗,让那满腹的惆怅与幻想,随着这哗哗的流水声飘然而去……又是三年过去了,喜乐已从解县高中毕业,虽然成了一名“全职农民”,却没打消他旺盛的创作欲望。

1965年,他被村里选为义务宣传员。在领导和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当年就入了团,后来又成为中共党员。那年秋天有人给他介绍对象,望着眼前开朗豁达、名唤“顺当”的女子,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想到准丈人大名叫“安乐”,倘若与喜乐放在一起,好像兄弟俩似的。这可犯了大忌,张家人只好把“喜乐”的名字改成了“明华”,一直沿用到今天。

1966年秋后,明华和顺当这对年轻人终成眷属,夫妻相敬如宾,婆媳亲如母女。全家人心往一处想,劲朝一块使,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当”,也使他读书写作的习惯更好地延续下来。

我是当年在工作队时认识张明华的。有一天,明华一边小声唱着“清凌凌的涑水,哗啦啦地流,两岸的果树望不到头……”,一边尽情地观望解州城外景色。这里不仅是运城一条优美的绿色风景线,也是重要的防护林带。那年初春,工作队为扩大粮田面积,下令把河两边的果树砍了个精光。有社员认为如果没了果树收入,影响当地的小气候不说,还会减少年终分红。听到这些反映,他随即写了《植树造林,功在千秋》的文章,表达了对乡村发展的关切之情。报社将他的文章转给有关方面,村里很快就在河边补栽了经济林。

时过境迁,张明华夫妻成了五个孩子的家长,为养家糊口,他便悄悄搞起了“副业”。他们除了养猪,还养兔子养蜂,又利用雨天和夜晚搞些芦蒲加工……遇上农闲时节,明华又到运城找活干去了。当时的机关、厂矿都放了假,他还在拉着车给市民送煤,一直干到除夕。即便如此,他仍没放下手里的书,还时不时地给报刊投稿,偶有文章发表,仍然会激动得彻夜难眠。

1975年8月,明华母亲不幸去世,家里欠下不少债,光景过得有些“不顺当”。但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自己不笨不傻、踏实肯干,只要听党话、跟党走,往后的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我国改革开放吹响了进军号。每天坚持看报纸、听新闻的张明华欣喜地预感到,亿万农民祈盼已久的土地包产到户,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明华两口子在自家地里大展身手,粮囤很快就冒了尖。

人常说:“有花插在头上,有钱使在面上。”那年除夕,他一下子写了几十副红对联,免费送给日子越过越好的街坊邻居们。为了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他还给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读报讲新闻。

1984年,明华家盖了新房,专门腾出五亩水浇地,种上了改良大白菜、红辣椒等,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由于他种的菜质优价廉,很快就被运城的大食堂订购一空。这一年,他家经济收入达到六千余元。没过多久,他办的烟酒副食服务部正式开业了,家里的纯收入迅速翻番,他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张明华高兴之余,给报社写了一首歌颂党恩的小诗,没想到诗歌很快就与读者见面了。

1992年秋,在镇里举行的“致富能手经验交流会”上,张明华上台作了演讲,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不久后,他又光荣出席了运城地区先进个体表彰大会,胸前戴上了人人羡慕的大红花。

1995年,他的大女儿顺利参加了工作,不久后,小儿子也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一名金融系统的精英。他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获得“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奉献奖”。面对越来越“顺当”的日子,夫妻俩心里明白,这一系列令人欣慰的变化,正是我们党富民政策的真实写照。

张明华有个亲弟弟,从小得了小儿麻痹,一直没有成家。父母离世后,老张就把视如珍宝的大女儿过继给他,父女俩共同履行了给残疾人养老送终的责任,一时在村里传为佳话。

张明华喜爱文学如痴如梦、废寝忘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在《山西农民报》《运城报》上发表过。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岁月,他的作家梦也一直没中断,读书看报的习惯从未改变。

2008年,张明华创作的报告文学《难忘的岁月》定稿,这部作品既是个人回忆录,也是对几十年间农村社会发展历程的记叙。后来,该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在运城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社会进步需要更多这方面的正能量。张明华新作《乡情》,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拍成了数字电影。后来,他又创作了普法栏目剧《这是谁的错》和德孝剧《逆子》,由运城电视台普法栏目剧摄制组拍摄完成,先后在几个频道播放,他也因此荣获该栏目剧的“最佳编剧奖”。

2016年,镇里组织各村年终会演,张明华选送的小品《送礼》,荣获新剧目表演第一名。其后,他们村表演的剧目《洋车区长下乡记》获得盐湖区优秀剧目奖。没过多久,他又创编了小品《王百万祝寿》,在乡村文艺演出评比中被镇党委授予优胜锦旗。不久后,张明华编了小品《婆婆就是妈》、快板《公婆夸媳妇》,既能使人开怀大笑,又可让部分村民“对号入座”,深刻反思。随后,他相继创编了小品《寻妈》和《常回家看看》等剧目,在“梨花节”期间为群众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张明华夫妇同时获得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让两口子激动得热泪盈眶。

张明华始终把宣传党的方针路线,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作为共产党员的光荣义务。他在实践中还悟出了“与其闲暇溜道,不如读书写稿,既可练达励志,更觉生活美好”的业余创作感受。

如今的张明华精神矍铄,时常参加文化活动,始终关注时政要闻。他坚信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姚俊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6 08:01 , Processed in 0.04167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