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俊英眼里的贾菊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7 10: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恰逢党的二十大召开,这个话题更有了一层新的含义,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贾菊兰也许正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贾菊兰是武俊英的弟子,蒲剧界的人都知道,她们是举办过正儿八经拜师礼哩。凡是了解她们师徒二人的,也都知道两人之间有着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都是12岁开始正式学戏,都是出自于新绛县蒲剧团,都是国家一级演员,都是戏曲梅花奖获得者,都是全国党代会代表,都是做过市文联副主席,都是担任过市蒲剧团团长……真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如此这么多相同相似之处,莫说是全国戏曲界,恐怕全国文艺界也是凤毛麟角,甚至于孤独一例绝无仅有的。

image.png

我认识贾菊兰,是通过她的恩师武俊英。俊英每每提起菊兰来,不论人前人后总是眉开眼笑,如数家珍,也总是少不了一句话:“这娃可好哩。”这句充满了乡土气息的话,也成为了我对贾菊兰的最初最深刻的印象。“这娃”是我们晋南人的方言,里面饱含着上辈人对下辈人的爱怜、亲切和温情的感情。尤其是后半句“可好哩”,虽说仅仅只是三个字,内涵却是极为饱满丰富,代表着对一个人的德才艺品诸多方面的肯定与赞扬,用官方的语言来说,就是指这个人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我和菊兰接触很少,她的好多事儿都是在俊英身边见到和听到的,总体印象是说话彬彬有礼,衣着简朴大方,给人一种亲切温柔,典雅朴素的感觉。菊兰是俊英的开山弟子,其他七位都称她师姐,很得师妹们的尊重。菊兰10多岁时就认识了师傅俊英,几十年来几乎形影不离,情感如同母女。别说她的唱腔表演举手投足与俊英多有几分相像,就是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方方面面也都是如影随形。当然了,菊兰就是菊兰,绝对不是俊英的翻版,演技方面有她的独到之处,比如她的水袖功,双手写字,等等。对于这一点,俊英总是笑着引用一句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是都像我一样,还会有我们现在的菊兰吗?”说这话时,俊英口气里充满了夸赞和爱怜。

image.png

俊英说,菊兰是一个很有戏曲艺术天份而又刻苦扎实的孩子,难得的一个好娃。菊兰出生在稷山县翟店镇太郝村一个普通农家,与俊英所在的新绛县接壤比邻。也许就是那一条汾河水,一座吕梁山,成就了她两人的师徒缘。俊英的母亲爱唱歌,热衷于闹社火,而菊兰的父亲喜欢拉二胡,母亲也爱唱戏,可见她们都是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对蒲剧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俊英说,菊兰到新绛戏校时才12岁,小不点的个儿,梳着一个马尾巴的小辫儿,到人面前还有一些腼腆。可是学起戏练起功来,那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着一股子不服人的劲头。尽管菊兰悟性很高,但却从不偷机取巧,常常是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练。那个时候筱兰香老师就对俊英说:俊英啊,这孩子是个好苗儿,以后能成个角儿,你要多招呼点。师傅的话,俊英默默地记在心底里。

俊英调到地区团后,仍然时常惦念着师傅和小菊兰,有机会就会回去看望她们。虽说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事情依然历历在目。每每说到菊兰小时候学艺时,俊英都会笑着说:我们这些学艺的人要想成功,关键在于有天赋还要勤奋努力,菊兰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刚到戏校的那会儿,田老师也就是筱兰香老师要求严格,菊兰也学得扎实,一个动作、一个架式千次百次的学,千次百次的练,直到学成练会为止。现在菊兰表演中的搓麻、担子功、纳鞋底等基本功逼真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都是那时候练成的。菊兰这孩子从小虚心、细心、耐心,是个有心人。你知道吗?我每次在台前演出的时候,她都会站在幕布后面一招一式摹仿着,过后依然早上晚上都在练。那个认真劲儿一般人是坚持不了的,我看了后都心疼。

那一次俊英说到爱徒菊兰时,一连用了四个“心”字,可见师徒俩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我顺便插了一句话,说你小时候学戏不也是这样吗?俊英笑了,笑得很开心。她接着说:“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何况我们戏曲界自古以来就有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习俗,我的好多传统剧目就都是从老师那里一招一式学来的,也希望毫不保留完整地传给这些孩子们。我一直记着田老师的活,觉得菊兰是个难得的好苗子,还是有很多潜力可挖,就想办法把她调到了地区蒲剧团里。”人们都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菊兰像俊英的女儿一样。不过俊英却感慨说道:“说心里话,某些方面比亲女子还亲哩。亲女儿好长时间都难得见上一面。可菊兰呢,天天都守在跟前,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image.png

俊英本来就是一个心肠软,多慈善的人,对这个勤奋灵性的徒弟更是体贴入微,爱惜有加,在后来的日子里,将自己所有的的绝活悉数传授,一点儿也不保留。眼见菊兰一步步成长起来,可是由于稷山一带人发音时“红一黄、长一城”分不清楚的缘故,影响到演出效果。为了帮助菊兰克服乡音问题,提高咬字水准,俊英除了让菊兰坚持用普通话朗诵交流外,还专门教给她一段简明易记的绕口令:“红凤凰,粉凤凰,红粉凤凰黄凤凰。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红墙上。”让她反复不断地练习,并且亲自指导她排练了《窦娥冤》《打金枝》《玉婵泪》等传统剧目,着重加大对她的道白的提高,使菊兰自身的艺术素养有了质的飞跃。

image.png

后来在一次朋友的庆典活动上,俊英把她的八位弟子悉数招来,我们在闲聊时她感慨地说道: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这些孩子们一个顶一个,都是不见黄河不死心、艺不惊人誓不休的人。尤其是菊兰更是刻苦自觉,对一些优秀剧目她不仅仅是摹仿和照搬,更多的是分析剧情发展,把握人物性格,吸收别人的精华,形成自己的风格。她从我扮演苏三出监时眨巴的眼神中,悟出刚出牢门遇到强光刺激的情景;看到崇公道给苏三卸去刑具,苏三做了一个舒展的动作,从而想到刑伽是何其沉重啊……那一次聊天时,菊兰就站在俊英的身后,双手捏着师傅的肩膀脖子按摩着,不好意思说道:“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师傅就手把手地把她自己的家底毫不保留的传给我们。后来我要拜她为师,师傅也就一口答应下来,我当时高兴极了。”

image.png

俊英也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并不存在什么门户观念,她支持弟子们博釆众长,用他山之石凝聚成真正晶莹的碧玉。一次,菊兰在看曲剧电视剧《陈三两》时,觉得也可以把书法融入到蒲剧里边,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私下里先将这个想法告诉俊英。俊英当下说是好呀,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得有自己独创的东西,不能只会老师这一招。菊兰这孩子也是说到做到,她开始时受的那个那个苦,一般人恐怕是想象不出来的,除了演出,一天要练八九个小时。后来在俊英的引导下,又专门拜了书法老师,终于练成将书法融入到表演中的“一招鲜”。即使如此,菊兰仍不满意,又琢磨出左右开弓、双手写字的“看家本领”,与唱腔和水袖功成为她压箱底的“三绝招”。

“人要唱好戏,先要做好人。”俊英一生是这样做的,也是她对弟子们的首要要求。我发现每每说到她的弟子们,俊英总是笑逐颜开,讲讲这个,夸夸那个。尤其是说到菊兰时,总是一种充满了母爱的口气。她说菊兰这孩子更不负众望,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自己的艺术高峰。她说的得最动情的,还是菊兰夺得梅花奖的那段日子。梅花奖是戏剧界的奥斯卡,是戏剧表演的最高追求,为了塑造一个全新的敫桂英艺术形象,菊兰决定将告庙打神时的动作难度加大,从过去传统的桌子道具,改为支撑点更小的香炉。这一改,整个程序、招式,尤其是要在近一米高的香炉上表演挂翻子等高难度动作,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一板一眼的事情。俗话说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这话听起来有些功利色彩,可对我们演艺界的人来说,确实是这样子的。

俊英说,有一次在排练现场,菊兰正在做飞身上香炉的动作时,却突然听到左腿膝盖处“嘣”的一声响,整个人就被直接摔在地板上。医院确诊为“半月板破裂”,要求必须卧床休息,否则恐怕将来再也上不了舞台。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菊兰一下子陷入了悲痛之中,是暂停还是继续?不过这孩子有一股子倔劲儿,她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就是宁让腿折了,也不能影响《青丝恨》的排练。那一阵子,她每天由同事和爱人背到排练厅,实在疼得厉害,就请医生打封闭针。作为师傅,当时俊英心里充满了矛盾,既心疼又不忍心让她放弃,要知道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儿,或者就没这个店儿。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菊兰成为山西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

image.png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必然趋势。说到菊兰的成长历程,俊英语重心长地说:菊兰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除了个人天赋和努力外,离不开市蒲剧团这个集体,离不开身边的诸多人,更重要的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是的,千里马再好,仅有伯乐的发现是不行的,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没有一个纵横驰骋的疆场,纵然是身怀万般绝技,身卧槽头是永远不会成为千里良驹的。近几年来,菊兰的进步很大,她以激越委婉的唱腔,潇洒传神及水袖功的表演和双手倒书书法的技艺展示,先后夺得山西电视台戏曲擂台赛年终总擂主,“中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摘得运城第七朵戏剧梅花奖。同时相继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员名单,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由于静默在家,我与俊英电话中交流了几次,在谈到菊兰最近去北京出席党的二十大会议时,俊英显得有点激动。时间如水,25年前时,她同样也作为代表,出席了党的全国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时过境迁,如今她的弟子也走进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真是前波后浪,继往开来。电话中我问她:“菊兰进京前见你了吗?”俊英稍微迟疑了一下说:“没有,这一段她忙得跟啥一样,哪里顾得上?倒是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我说:“你没嘱咐她个啥?”俊英笑了说道:“娃都大了,有她个人的见解,许多地方比我还强哩。我只是说你去吧,好好参加会议,当代表是荣誉更是责任,一定要珍惜。”是荣誉更是责任。从俊英口气里听得出来,满是骄傲和自豪的味道……

image.png

作者简介:冯建国,一个自以为会写文章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小醉心文字,热恋故土。今生做过农民、工人、教师,进过企业、机关,曾做文案,如今闲客。喜欢孤独,沉湎书海,有30余本残书出版问世,约500万余俗言……道路还须前行,愿与读者一道岁月静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6 00:34 , Processed in 0.046529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