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以孝为本,退休干部张吉有德孝兴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2 10: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张吉有向记者介绍《家庭像谱》


慎终追远、缅怀祖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落到实处,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最近,在运城市区有一位退休老干部,他出资9000元,印刷了80本《家庭像谱》,发给家族成员每人一本。这本多达136页的厚厚像谱,收录了从他的祖父开始至他的曾孙辈六代人,以及家族成员在各个年代、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活动的照片。大家在欣赏照片的过程中,可以很直观、更人性化地将先祖与自己连在一起,忆念先辈的故事、精神、风骨,潜移默化地修养自己,实现慎终追远、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家风的目的。

这位老干部便是盐湖区政法委原副书记张吉有,他的家庭曾荣获2018年~2019年度山西省和运城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3月15日,记者采访了张吉有,聆听了他不同寻常的家庭故事。

十多年前,退休不久的张吉有爱上了写作,他先是在自己村走访干部和群众,又到档案馆和博物馆查找资料,历时两年编辑出版了一本《界村志》。后来他又到运城各县市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写出了一篇篇村名故事,结集出版了一本《河东村名故事》。

学以养生,走访与写作充实了张吉有的退休生活,给了他健康和快乐。说到为什么要编撰《张吉有家庭像谱》,他说,有不少老人的照片保存比较困难,想给孩子们传下去也不容易。把照片集中起来,编印成册,加上说明,再把先祖和现在家庭成员的家事、优良品德及业绩用文字表述出来,印刷成像谱。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照片保存与传承的问题,孩子们还可以对祖辈事迹一目了然。他经过半年时间的认真收集,又进行了补照,将家族各代的风采收录成册,展现家族渊源,实现家训传承,弘扬家风文化。

甘为公烛无私光
image.png
2000年春节张吉有一家老家合影


张吉有出生于1945年6月,1964年毕业于运城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家乡的东郭高级小学任教,刚上了20天课,便被当时的县委组织部调去解州公社当干部。面对这一安排,张吉有一下子懵了。他觉得自己读了三年师范,学习的都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从未有过当干部的思想准备,恐怕难以胜任。领导说:“青年学生要服从组织分配,祖国需要你去当干部,你就要去当干部,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学习。”

新中国成立前,张吉有的爷爷是东郭镇磨河村的一名教员,是当时村里不多的文化人。那时候,教员没有工资,但是每月会发些小米。小米虽然不值什么钱,却可以果腹,而且在当时,能领到小米是很不错的待遇了。20世纪50年代,恰逢土改。当时他们村农会需要一名文化人担任管理财粮的工作,有关负责人找到了张吉有的爷爷。爷爷服从组织安排,立刻辞去教员的工作,回到村里配合农会工作。在农会工作,没有了每月领小米的待遇,也失去了教员的身份与工作。当张吉有不愿离开学校当公社干部时,爷爷对他说,你是公家人,要听公家话,要记住“公烛无私光”。为了公家的事情奉献自己,你会活得安心,过得坦荡。

这件事给青年张吉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刻将公家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干出了不凡的成绩。

爷爷告诉他:“生在人世间,环境恶劣可以磨炼意志;努力工作自然有良师相助。”爷爷的教诲鼓舞了他,他怀着“公烛无私光,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之信念,踏上了人民公仆的岗位。

古稀儿孝耄耋娘
image.png
张吉有《家庭像谱》书影


退休后,张吉有爱上了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受盐湖区委宣传部委托,深入群众调查,整理、编辑出版了《盐湖区家规、家训、家风故事》,分发到全区城乡机关和学校,大大促进了创建文明家庭活动的开展。他说:人生几十年,莫过于两件大事,成家和立业。他认为,首先要有对社会有贡献的事业,其次是建立一个有奋斗精神和忍耐品格的家庭。他在自己家的家风中写道:“生在人世间,德孝最当先,虞舜是榜样,效仿不能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界村,张吉有为父续弦,孝养继母至96岁高龄的故事是一则美谈。

张吉有的母亲63岁时去世,为避免父亲孤单,他和几个弟弟商量后,积极为父亲续弦。父亲88岁高龄去世后,无儿无女的继母因年纪渐大,先在敬老院生活,后来生活不能自理,兄弟四个将老人接回家中,亲自照顾生活起居。张吉有和老伴张点翠,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为老人更换尿湿的裤子、床单和被褥。寻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他们二人照顾得非常周到。继母常对人说,如果没有吉有夫妻的侍候,我不可能这么长寿。村里人也说,七旬儿孝九旬娘,实在感人。

张吉有说:“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年过古稀还能和96岁高龄老人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侍奉老人安度晚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福气。”2018年腊月初三,96岁的继母与世长辞,张吉有料理丧葬事宜,十分周全。

永不落幕家庭会

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是中国的传统风俗。张吉有把这一天定为家庭孝道汇报会,已经坚持了许多年。在家庭会上,张吉有夫妻每次都要听取三个女儿汇报一年中各自孝敬公婆的情况。

张吉有说,在一个家庭中,母亲教育子女好像更有亲和力和优势。他的老伴张点翠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尤其在一些细节的把控上。

大女儿公婆住在乡下,年轻人觉得村里条件艰苦,想把老人接进城里一起生活。张点翠教导大女儿说,老人对城里的生活不习惯,你们年轻多跑些路,逢年过节一定要回去陪老人,不用特意回城里的娘家来,河东民谚说:“吃了娘家一粒米,子子孙孙还不起。”

二女儿婆家在临猗县角杯乡黄河边的一个小村,离运城较远。但她听从母亲的教导,每过一段时间就要与丈夫回临猗看望90岁的公爹。张点翠教导孩子们这样做,是考虑老人来回奔波不方便,所以做子女的就一定要在这方面操心,其周到细腻令人感动。

小女儿一家原住在市区棉北街,公公去世后,只剩婆婆一人,生活孤单。为方便照顾老人,小女儿卖掉了棉北街的房子,在公婆家对面的小区买了新居。

张吉有70岁时,子女为他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寿宴。张吉有觉得,寿宴是一个传承家风孝道的好机会,便将寿宴、金婚、文明家风传承三方面结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喜宴。

在宴会上,张吉有把张氏家风以“七十寿诞感言”的形式,印发成宣传单,给参加宴请的亲朋好友人手一份。让大家监督他们执行家风的情况,受到亲朋的一致称赞。

张吉有不仅建设好自己的小家,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曾经担任过一年时间的盐湖融媒节目评论员。他还常常到社区和农村及学校为居民和学生讲述家风传承故事。在他的感召下,如今,女儿、女婿、儿子、媳妇、孙辈们均在自己的事业和学业中小有成就,尤其是儿子和儿媳夫妻俩开了一个小商店,长年累月,不能外出,只有春节放假才能休息几天,但他们丝毫没有怨言,而且生意干得红红火火。

张吉有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传承好了,受益最大的是自己家人。而热心公益事业,可以利世利人,拓展眼界、格局,提高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看着眼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老人,我们感慨,《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张吉有先生以孝道为根本,教育子女后代孝敬老人、利益社会,他走出了一条通向和谐幸福的大道。

记者 张建群 实习生 陈柯邑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5 20:47 , Processed in 0.044216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