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难忘西王[/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李红斌[/align]
上世纪70年代初,祖父母相继去世,我在西王已无亲人(父母在外工作)。我几十年间很少回村,但对西王的思念之情一直在我的血脉里流淌,从未间断过。西王有我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熟悉的景物。西王是我的根,连缀着我的今生今世。

西王位于运城市区的西侧,和市区相距20公里,人口八千多,是盐湖区首屈一指的大村。相传过去盐道上的一个大驿站就设在西王,盐商及南来北往的买卖人聚集于此,洽谈生意、会客交友。

久而久之,西王就逐步发展成一个市井繁华、人口众多的大村庄。村东南的文昌阁(俗称四眼洞)楼下东西、南北两条官道交会通过。

新中国成立后,村中庙宇悉数拆除,唯有文昌阁依旧巍然耸立,成为西王村标志性建筑。2017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修缮,文昌阁焕然一新,更加蔚为壮观。

改革开放以来,西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原先的北滩、南滩全是盐碱地,不长庄稼光长草,经过多年的排碱改良、深耕厚植,如今已是麦子金灿灿、棉花白生生。村里的万亩良田,桃花红、梨花白、葡萄晶莹剔透、红枣挂满枝头,田园风光惹人醉。

原先的巷道,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称“浆水罐”。如今是水泥路面平展展,风天雨天不再愁。

原先的住处,房子低矮还是土坯墙,如今是瓷砖贴面的小二楼。

原先全村就一个供销社,如今南北街、东西街超市、饭店、馍铺、肉铺、麻花铺鳞次栉比,大舞台气派雄伟,文化墙流光溢彩。

原先全村只有4台变压器,超负荷、出故障、时常停电。如今,全村有十多台变压器,浇地照明敞开用,生活方便心里甜。

原先村里池泊全填平,雨水四处横流,群众有怨言。如今新修了个大池泊,从底到顶水泥浇灌,能防洪、能浇地、能观景,美得太。

原先村里吃水难,肩挑人拉,来回两三公里,如今从中条山引来清澈甘甜的“州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滋润着百姓心田。

原先村里没有一部完整的村史,如今一部史料翔实、内涵丰富、装帧精美的村史已于去年编写完毕,付梓成书。

如今的西王,家有家风、人有教养、向善积德之花遍开,涌现出以崔娜、李百万为代表的大批孝顺媳妇、最美家庭。

夜幕下的西王,灯火通明。健身广场上舞步欢快、文化室中棋战正酣。

步移景换、目不暇接。美哉西王,壮哉西王。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村“两委”班子在党总支书记刘玉合的带领下,思从商、行从远、敢担当、善作为,正引领全体村民为建设生态西王、幸福西王而砥砺前行。[/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