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馍夹菜与咖啡[/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张雅茜[/align]
过了寒露,先生的馍夹菜不得不按暂停键,开始做早餐,燕麦煮荷包蛋,伴黄瓜,这是我的最爱。因为这个季节馍夹菜拿回来就凉了,胃受不了。饭后半小时,该喝的药喝过,散步去公园,阳光沐浴下打四十分钟太极,坐公交车回家,一天的任务完成一半,开始烧水沏茶。然后,小憩,然后,准备中饭,赶在孙女回来摆上桌。

可是每过立夏,清晨六点钟出去,空着肚子打太极回来,谁也不想进厨房奏一通锅碗瓢盆曲,路边的馍夹菜就成了首选早餐。早些年,油条豆浆,包子馅饼,馄饨胡辣汤,可以一周不重样。现在,养生专家们说油炸食品不建议吃,包子馅饼里的盐肯定超标,油不能保证是优质油,至于带汤的食品,纯粹是各种精调出的口味,香过你的舌头便会渐渐腐蚀你的内脏,还敢吃么?还有,世界上胃癌最多的人群在中国,因为中国不是分餐制,所以可怕的致癌病菌——幽门螺旋杆菌无处不在。如果想有健康的身体,必须有健康的早餐,如果想吃健康早餐,在自己家厨房做无疑最安全。

馍夹菜大概是运城首创,最早于90年代后期,火车站前或者医院门口甚至市委机关对面的巷子口,一个流动小车,一筐热馍馍,十来个小盆里装着凉拌菜和炒菜,馍馍用刀子划开装在塑料袋里,筷子在几个盆里转一圈,塞进馍馍,一块钱。若是再夹个煎鸡蛋,就多五毛钱。有的摊主厚道,任你夹多少,总是一副笑脸,反正你不能夹到馍外面去。有的摊主就盯着你,见你夹多了就鼻子不是了鼻子。馍夹菜也得有技巧,会夹的一开始就把菜往最底下塞,上面塑料袋一系看不出。我偶尔吃一次,总忍不住暗瞥摊主脸色,匆匆夹几筷子走人。先生不管,他技术好,总能把自己喜欢的菜塞进去。我说:“你夹那么多人家就赔了。”先生说:“你没看别人都比我夹得多吗?放心,赔了人家早就不干了。”后来想想是这个理,厚道的摊主凭的是薄利多销,赚的都是回头客的钱。但我仍然大多让先生替我去夹。住在家电市场旁边时,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靠卖这种极简单的早餐给家里盖起三层楼。她告诉我,别看简单,晚上要洗好菜,凌晨四点起来切菜、拌菜、炒菜,六点多热馍馍送来就出摊,一般到十点多卖完收摊。“馍馍两毛一个,油和菜算三毛,力气是自己的不算,能挣一半。一般每天卖三百个馍馍,挣一百五十块钱”。那时,我这个副高职称的公家人每月不到两千块薪水,卖馍夹菜的是我的两倍还多。二十年过去,馍夹菜早已涨到四块钱,但仍盛行不衰,只是说利润倒不如以前,除去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是竞争力强了。

孙女不屑:“黄豆芽、绿豆芽,海带丝、土豆丝,胡萝卜、白萝卜,茴子白、紫包菜,热炒凉拌,还有黑乎乎的什么大酱,纯粹大杂烩嘛,什么味儿啊?爷爷你这运城胃怎么不与时俱进呢?又不是吃不起。”先生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改不了。比如北方人爱吃面条,南方人离不开大米饭。”孙女反驳道:“那你为什么爱喝咖啡?吃馍夹菜喝咖啡,简直不伦不类嘛!奶奶为什么不这样?”先生被噎住,片刻之后说:“我也喜欢喝茶呀。”咖啡起因于我,刚开始写作时每天早上一杯,然后才有精神。现在睡眠不好戒了,先生却迷上。馍夹菜买回家,冲一杯益昌老街速溶咖啡,十分钟结束战斗。我说:“咖啡要品,哪有如此牛饮的?”先生不理睬,不管孙女和我说什么,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经常上午碧螺春,下午普洱,晚上九点钟再加一杯咖啡,仍然倒头就能一分钟进入梦乡。

孙女的早餐,全麦面包夹火腿芝士或者培根,脱脂牛奶或者咖啡、果汁,偶尔,牛奶煮燕麦,煎牛排,刀叉用得溜溜熟练。礼拜天她自己做酸奶蛋糕,除了打煤气灶的火,打鸡蛋分蛋液加面粉白糖,其他全自己动手,出锅后白瓷盘里切开摆成花瓣状,端着让我们每人品尝指头宽一条。通常,小米粥、包子、馒头基本不进嘴,这早餐就让我和先生大费脑筋。

我说:“遗传基因怎么到你们这代人变异了?喜欢这些东西。”

“我才不要运城胃,这样将来走世界饿不着。明天不吃蛋炒饭,你们能不能有点创造力?”她的伶牙俐齿我思维跟不上。辛亏从小灌输给她洋快餐是垃圾食品,炸鸡汉堡一个多月才给她解解馋,不然,这一日三餐怎么安排?她才14岁啊。我们悄悄上网学,什么土豆泥、蔬菜煎饼、米饭团子、三明治、咖喱饭,现学现卖,逼出来几个花样才应付过关。

孙子更牛,暑假临走前要亲手做顿饭犒劳爷爷奶奶,从购食材到剖鱼、炖羊肉、做菜熬粥,不许任何人插手,拿出他生物实验室的架势,稳稳站在灶台前对着菜谱,无师自通,摆了满满一桌。火锅炖羊肉每人小半碗;芹菜汁面条浇鱼汤小半碗;炒芦笋每人一小碟;八宝粥每人小半碗;餐后甜点是黄桃加乳酪。孙女蹦着喊:“哥哥从今天起晋升一级厨师,奶奶下岗哦!”趁着孙子在厨房,先生咬着我耳朵说:“这八宝粥里怎么还放炼乳?”我掐他一把,忙说:“这顿饭有创意,先就赢了,第二是分餐制,与时俱进,第三嘛……”还没说完,媳妇说:“这不中不西的完全是混搭么?哪有火锅来得爽?”她是三天不吃火锅就罢饭的主,得亏她儿子顾忌她口味,弄个青菜大拼盘,羊肉从火锅里捞出来就涮菜。

儿子笑笑,他喜欢吃面条,一天三顿不腻,至今痴心不改,无论火锅烤肉,还是西餐日料,都夺不走面条在他胃中的位置。为了他这口,先生苦练数年,如今,面条擀的挑不出毛病,只在浇头上动脑筋变花样。儿子算着哪天擀面就哪天不吃机关食堂,巴巴跑回家。孙子放假进门第一餐,也是必吃爷爷手擀面,我这师傅已退居二线。看着他们大汗淋漓对着空面碗喊过瘾,我说:“这才是典型的运城胃嘛。”

自认为可以南北通吃,云南米线、桂林米粉、广州靓汤、四川火锅、山东葱卷大饼、东北酸菜炖肉、陕西岐山臊子面、肉夹馍和凉皮、莜面栲栳栳、洋芋擦擦,胃从来不抗拒。杭州苏州小住时,半个月不见馍馍面条,顿顿米饭淮扬菜,更是改造了原本的味蕾,成为至爱,体重直往上飙。

那年去欧洲,每天除了早餐在酒店吃面包、果酱、咖啡,午餐晚餐全进中国餐馆,不免失望。一律的大红灯笼高挂,桌子、椅子上搭一色中国红,一壶茶上来,八菜一汤米饭管够,主要是熟悉的同胞面孔和中国话让人温暖。几天过去,有人喊要馍馍吃,有人在房间自带插座电源烧水泡方便面,四川的几位把带来的辣椒酱贡献出来让大家抢,唯我没事。那天到威尼斯,队友说:“到了意大利不吃比萨,这不傻吗?”于是一人买一块,没吃完她就说:“真不如咱运城五毛钱的馅饼好吃。”我也有同感。十几天下来,胃开始抗议,在街上闻见汉堡咖啡的味儿就想吐,中餐馆也腻了,商量好似的一律红烧肉、鲤鱼、茴子白、青菜手慢点菜盘就光了。有一天上桌的鱼还是馊的。看着那么多团队排队等上桌,知道投诉也没用,只能忍了。回到香港,立马打车去维多利亚海湾找中国馆子,点了茭白炒肉、西芹百合、四季烤麸,虾仁馄饨,犒劳委屈了十多天的胃。又一年去俄罗斯,在吃了中国饺子和多次的八菜一汤后,大家终于争取到一顿正宗的俄罗斯餐。托尔斯泰庄园门前餐馆里,大列巴、奶酪、黄油以及鱼子酱,红菜汤,竟然是黑咖啡,分量超级大,队友们风卷残云般,我的胃却不给信号,它不感兴趣。领队训道:“难得这么地道的鱼子酱,高蛋白啊。不吃浪费啊,你真是吃馍喝小米粥的运城胃。”幸亏有西瓜和番茄,竟然是有机的,多少年没有的味道,让我才不至于饿肚子。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想不受影响最难,微信里今天说吃红薯土豆淀粉摄入量高,明天又说是抗癌食品;说喝黑茶降血脂,喝绿茶抗衰老,喝老白茶治感冒,喝10年霜降后的老茶降血糖,还有戒了五谷杂粮专喝蔬菜汁的。好在我们一家人没怎么太较真,仍然按习惯吃饭,吃得舒服为标准。偶尔来点新花样,眼前一亮或者味蕾被刺激,就算是“有点创造力”了,也蛮开心。管它什么胃,别让它受委屈就好。[/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