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楚地诗歌风格为何突然在中原流行[/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西汉末,世居楚国彭城的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后裔、大学者刘向,将屈原、宋玉等楚人的诗赋作品编辑成册,并附加他追思屈原的一篇《九叹》,以“楚辞”命名,从此,“楚辞”就成了这部诗集的名称。

东汉年间,楚地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文学家王逸为《楚辞》作注,编成《楚辞章句》,并增加一篇他为悼念屈原而作的《九思》。“楚辞”一词,最早文献记载可参看《史记·张汤传》和《汉书·朱买臣传》,二处均曰朱买臣以能言“楚辞”而见宠于汉武帝。

刘向《说苑》中有多首楚歌,在《善说》篇记载春秋晚期一位名叫子皙的楚王子,在游船上听越人船夫唱歌,歌声缠绵悱恻,悠扬动听,打动了王子,但王子不知何意,便让人翻译成楚国歌谣,这就是《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国诗歌长短句兼有,句式不限,接近口语,与周天子所统中原王朝严整的四字句诗歌大不一样,可以说是古代中国自由诗之滥觞。

到了汉代,古代楚地一带的诗歌风格突然在中原王朝开始流行,与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不无关系。刘邦出生地在楚国丰邑,刘邦登基以后,楚文化自然北移,汉代在政治上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受楚国传统影响却非常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瓠子》都是楚声。刘向大概就是在西汉兴起的楚地诗歌风格的氛围中,整理出最能代表楚国水平的诗歌选集《楚辞》,从此以后,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直接影响了中国诗歌的总体走向。[/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以前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规整的四字句诗歌,楚国诗歌或《楚辞》风格的诗歌风行汉朝以后,五言诗开始流行。李陵与其所训练的五千荆楚“敢死之士”(司马迁语)纵横匈奴腹地,因寡不敌众受降后在大漠以北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与其说是五言诗,不如说是楚风诗。钟嵘《诗品》甚至认为,李陵从大漠以西传回的诗歌乃中原五言诗的发源。后人所写的五言诗,不断受其影响。汉乐府诗,更是受到《楚辞》的影响。诗歌的演化史,就是不断走向自由表达的演化史。以《诗经》为代表的书面雅言,越来越走向象牙塔,而以《楚辞》为代表的更为自由的语言风格,因为接近口语化,却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