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童年那些事儿[/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王世勇[/align]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等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回想起我的童年生活,总是那么叫人回味,那么有趣,那么让人向往……

我出生于1970年,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物资匮乏,人们生活很艰苦,从记事起,我穿的都是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只有等过新年时才可以穿上新衣,而且母亲做衣服时总要大一点,这样我们可以多穿几年,一年四季就那么两身衣服。

小孩子身体猛长,我穿着布鞋经常是大脚趾在外露着。在学校,同学开玩笑说,你“大舅”都出来了。夏天还好说,同学们穿的凉鞋是正宗的塑料制品,孩子们好动,凉鞋的鞋底和鞋帮时常断裂或断掉。为此,我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从往年的废旧凉鞋上剪一块补丁,把一个钢锯条放在火中加热,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补丁放到钢锯条上,迅速将锯条另一面放到凉鞋断裂处,用手按住补丁数秒后,把钢锯条慢慢抽出来,这下凉鞋就补好了。

冬季雨雪天放学回来,母亲会让我脱掉鞋子坐进被窝暖脚。她把我的布棉鞋放到火炉子面板上烘暖,等我吃完饭去上学时就可以再穿了。现在的孩子,一年四季有新衣、新鞋,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真是我们那时想都不敢想的啊!

说到吃,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春节时能吃上白馍、猪肉,挣压岁钱。我记事起每天就是吃玉米和高粱做的馍,小麦面粉很少,有时能吃一顿面条饭。为了让高粱糕在锅里上下透气熟得快,我也学着母亲用一根筷子在高粱糕上上下扎眼,真是其乐无穷。我们小时候几乎没有零食,最常见的,就是一角钱十个糖块,一个味道。再就是爆米花,从家里拿上几斤玉米和糖精就行了。村里逢古会,人们从家里带半个粗粮馒头就着五分钱一碟的炒凉粉吃就算奢侈了。

当时喝的还是池塘里的水。天上下雨时,雨水汇集到村中央的池塘里,那可是“大杂烩”,啥都有,猪牛羊粪便和垃圾都冲进去了。下雨时,大人会把在房檐下盛的雨水倒入水缸待吃,过几天水缸里的水变得发绿,竟然还有了小蝌蚪。我们小时候家家有个萝卜窖,冬季储存白萝卜和黄萝卜。越冬菜还有用盐水腌制的萝卜、辣椒等。而现在,水果蔬菜、各种肉食品种多样,营养丰富,人们想吃啥就吃啥。

说到住房,小时候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子,小门小窗,窗户没有玻璃,糊的麻纸或白纸,睡的是土炕,晚上照明用煤油灯。我和哥哥冬天就住在家里的灶房,做饭的灶台通着土炕,所以冬天土炕比较暖和。春节前我们要把土房子粉刷一遍,原料是池塘里沉淀的淤泥。后来我家盖了三间瓦房,外墙窗台以下是砖,剩下的全部用胡基,墙面是白灰涂的,比较干净,地面铺的砖,顶棚是用报纸裱的,感觉挺时髦的。现在走进乡村,到处都是二层砖瓦房,城里更是高楼林立,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惬意吧!

说到行,小时候,一条巷道的住户没有几辆自行车,有的人出村办事或走亲戚,就借别人家的自行车。听母亲说,当年我父亲去万荣闫景上学,来回一百多里地都是步行。当时,供销社出售自行车还要排号,不容易买到。后来,父亲买到了自行车,家人像宝贝一样看待,害怕自行车油漆碰掉,就买来不同颜色胶布给自行车的杆子全部缠一遍,轴承处还绑了一个红缨子圈,两个手把也套个花套套,车座套是母亲用不同颜色布块缝制的。出门要是碰着下雨天,自行车弄得满身泥巴,回来要用清水搽洗干净,以防车子生锈。当时小平车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是农民常用的交通工具。如今城乡是车水马龙,电动车、小轿车、公交车、火车、地铁、高铁、飞机……真正达到了日行千里、万里。

说到玩,童年玩耍最多的就是捉迷藏,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开心极了。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猪圈,要是谁家猪圈旁堆着湿黄土,土堆就成了小伙伴的“乐园”,脱掉布鞋,把布鞋里装满土当做“火车”一样运输,用水和土玩泥巴。男孩子找来废旧自行车链条,自制“火柴枪”、做弹弓;女孩子喜欢玩跳皮筋、扔沙包。一块砖头也会成为大家的玩具,小伙伴把它叫做“砸岗”,这些童趣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童年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成为我珍贵的精神财富。东升旭日依旧朝气蓬勃,落日余晖照样催人奋进。[/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