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结缘书画乐无穷[/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姚俊虎[/align]
前些日子,在书画斋偶遇张旭林先生手迹,方知这位文坛大家除擅长诗歌,精于文理外,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兼有绘画之特长。

美哉诗书画,爱兮乐无涯——这是张先生多年前写的一则条幅,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我也有了登门拜访的雅兴。

张旭林书法可谓“历史悠久”。1945年秋,他随伯父离开家乡,过黄河到陕西宝鸡,进入一位戴白帽、蓄长须、穿长袍的回族老人办的私塾。当时功课只有两门,一是国语,二为毛笔字。每天上完课,他就手握毛笔在白麻纸上写字。按老先生要求,写字时必须坐得端端正正,笔管要与鼻尖成一直线。有时正写着,老先生冷不防从背后伸手握住笔管往上提,如果握不紧笔,不仅笔头染你一手墨,头上还会被敲一下。每写完一张,老先生便当堂阅批,给好的字画个圈,将不好的字打个杠,然后对学生分别进行表扬和训诫。人常说严师出高徒,在老先生那里学满3年,他凭着勤学苦练的毅力,打下了毛笔字的坚实基础。

1950年,张旭林返回永济虞乡,进入本县第一完小读书,当时学校也有写字课,学生可按照自己爱好,选择不同的字帖临摹。他先学的是“柳体”(柳公权),后又学“颜体”(颜真卿);先是手肘挨着桌面写,后来便肘离桌面耍“悬笔”。由于基础好、悟性高,张旭林的毛笔字进步较快,曾在全县完小毛笔字比赛中,夺得了第二名。

上初中后,学校常出黑板报和节日街头壁报,这又给了张旭林锻炼的机会。3年学期,他不仅在写字上有了提高,而且因画报头、插图的实际演练,美术知识更上一层楼。

张旭林在写字和美术方面的特长,也给他带来了好运气,初中毕业后被县新华书店特招,参加了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自学了高中课本,竟在一年后考取了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张旭林升入大学后,由于书画方面的优势,被选入了学生文艺社团,有机会在省上和校内举办的大型展览活动中担任“美工”。当时,大学生经常下乡参加生产劳动,每到一个地方,学校便安排他在墙上写标语、画壁画。当时,在晋中、晋南许多村镇粉刷一新的大块墙壁上,就出过一幅幅“张体”书写、绘画的“旭林书法”。

张旭林踏入社会后,因“想当作家”的念头占了上风,专注投入了文学创作,对书、画方面也不含糊,常以毛笔书写信札等。

改革开放后,河东文艺园地百花争艳,书法事业空前繁荣。随着中国书协和省书协成立,当时担任地区文化局主要领导的张旭林,在有关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1984年9月28日与书法界同仁牵头召开了地区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书法家协会。他不仅分管书协工作,还在举办的各项书法活动中参展作品。书协多次邀请全国和省内外著名书法家莅临讲学、交流,张旭林还率领我区书法代表团赴河南、北京等地学习和参观书画展览。

在一系列书法活动中,张旭林逐渐认识到字写好不等于就是“书法”。书法是在写好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的艺术创作。这个创作包含自身的文化修养、作品的内容、书体、形式、用笔、结构、章法,乃至落款、用印等,件件均有讲究、丝毫不可马虎。他一边研习传统名帖,一边认真阅读古今大家的经典著作,慢慢走进书法艺术之门。

张旭林于1988年10月加入省书协,1993年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地、省、国家级报刊登载,在各级书展中展出,在多种辞书中选用,获得了不少奖项。他的作品,除应邀参与国内各项庆祝、纪念活动,平时赠亲友和热诚求字者外,基本都无偿赠予名胜景区、贫困灾区等。退休后,他勤于动笔,善于用脑,修身养性,实为美哉!

2016年初夏,年近八旬的张旭林从各种“文艺”“书法”“美术”专业报刊上选择喜爱的佳作,汇集成一大本剪辑,不断地观摩、临习,随后创作出版了一本精美的《张旭林书法》,用他的话来形容,这叫“结缘书画乐无穷”![/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