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沃土稷山文脉稠[/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李骏虎[/align]
还是在10年前,我在故乡洪洞县挂职锻炼的时候,协助县长在全县农村推广红枣产业。红枣的生长周期是3年挂果、5年丰产。为了使枣农早日受益,我们请来了山东的红枣技术专家,培训农民技术员,教大家用酸枣嫁接大枣——就是在土崖坡地寻找根深枝壮的酸枣树,在距离根部三五寸的地方把树干削断,然后把大枣枝条嫁接上去。[/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好技术,它一举解决了大枣苗不好成活,生长周期长的问题。尤其是在干旱少雨的丘陵地带,酸枣年深日久的根系可以给嫁接的大枣枝条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于是到大枣成熟的季节,原本灌木丛生的丘陵野地,放眼望去全是一串串硕大的珍珠般的大枣,青的如翡翠,红的似玛瑙,美不胜收。我这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也不禁对悬崖峭壁上的累累硕果咋舌称奇、叹为观止,枣农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赞不绝口。

县长是运城稷山人。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差路过稷山,陪他回去看望老人,吃过饭在村外的田野里散步。我们三句话不离本行,又聊起了酸枣嫁接大枣,边聊边往丘陵土崖上溜达,我习惯性地用目光去搜寻酸枣树,然后,我就成了木雕泥塑,半天迈不开腿:眼前的土垴上分明是几株酸枣树,挂着樱桃般大小的红果果,可那树干,我的天,都有我的小臂粗细![/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看惯了洪洞手指粗细的酸枣树,乍见稷山手臂粗的酸枣树,我震惊不已: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啊,怎么就把灌木生生地长成了乔木!我不由蹲下身去抓了一把土,捧在手里细细观瞧,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绵密肥沃的黄土——那是真的黄金一样颜色的土,湿润、绵软,仿佛就是一把养分!我才意识到,我是来到了后稷的故里,中国的农业就是从这里开始,养活了华夏文明5000年的五谷杂粮就是从这块土地上培育出来的,这里是中华农桑的试验田啊!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把灌木养育成乔木的神迹,是一种常态的存在。

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养育出数不胜数的文学人才,也是一种常态的存在,这是我阅读《行走稷山——稷山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时最大的感受,从耄耋老人到“80后”新秀,文脉传承完整而结构合理,其中有本乡本土的作者,也有在外工作的游子,但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来写的,其中不乏精彩篇章,大都是接地气、有生活的珍贵文字。该书主编郑天虎先生是我多年的朋友,嘱托我来写这篇序言,无论是我农民的出身情缘,还是作为省作协副主席的职责,我都应该为一个基层县的文学爱好者的作品集写点品评的文字,而且还应该真诚地说出自己的读后感,好就是好,不足就是不足。

先说“小说篇”。我个人主创小说,也喜欢阅读小说,重点说说这部分。在这个小辑里收入的作品,几乎都是乡土题材的,写的都是稷山人、稷山事,人物活灵活现,事情真实动人,基本上都达到了用典型事件塑造典型人物的小说艺术高度。比如《苦果》《“闫司令”小传》和《丑娃妈“寿终正寝”》,是很成功的用小故事把人写活的小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学性较差,艺术水准不够专业,语言不够“软”;二是选材都是过去的事情,当下时代的故事和人物不多,这也是整个“小说篇”的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但有两篇作品我认为是掌握了“小说语言”的成熟之作,就是《姜老汉回家》和《相亲》,我特意看了一下作者简介,陈寿昌先生是省作协的会员,获过很多省内外的文学奖,他的“眼界”相对于其他的乡土作者来说,当然要开阔许多,这也提醒在县里工作尤其是农村生活的作家们,还是要有意识地多读全国文学期刊和经典作品,有机会多参加省市一级的文学交流,“见识”对于创作是很重要的。[/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尤其要注意艺术理念和手法的落后,比如说《姜老汉回家》和《相亲》这样的题目,几乎都是“山药蛋派”风格的,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艺术感觉,没有新时代的气息。艺术观念是不断发展创新的,要能够和时代合拍,我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题目是套用的一首新诗里的一句,如果用“山药蛋派”风格的题目,那就是《麦收前的故事》,这样的题目恐怕会让整部作品的艺术性都大打折扣的,更不要说获奖了。

“散文篇”里,虽然有省作协会员薛城、刘云霞、王振川这样的实力派作家,但我依然认为更年轻的作者写得更结实,也更有味道,比如“85后”的段春姗的《院子情怀》,就是一篇土地和文学水乳交融的好散文,文中有人生况味,有时代变迁,有人心变化,把乡村的物事、人事写得很有韵味,这样的作品,在名刊大刊上发表一点都不逊色。我在想,写作有时候最关键的还真是天赋,段春姗就是这块料。我为稷山文脉的新希望感到由衷欣喜。

后面的几个篇章内容丰富,我看到有刘锁爱老师的诗歌和李云峰主席的研究文章,他们虽然不是稷山人,但很好地写出了稷山的人和事,这也是深入生活的缘故,他们不愧是优秀的作家。

因为我的老领导翁小绵先生的特意嘱托,我不敢轻易下笔,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读完这部集子,我像当初惊叹稷山金色的沃土一样,惊叹于稷山文脉的完整和结构合理。一个只有三十几万人口的县,涌现出这么多的写作者,尤其这么多的乡土作家,这是多么让人感慨和钦敬的盛况啊。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

自古河东出文人,稷山更是名家大师辈出,我祝愿沃土稷山文脉传承久远,在新时代涌现出更多的文学人才!

是为序。

作者系山西洪洞人,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第四届山西新世纪文学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以及赵树理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奋斗期的爱情》《母系氏家》《公司春秋》等。[/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