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母 亲[/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董春英[/align]
我的母亲杜雪棉女士生于1939年农历七月初九,按照阳历虚岁,今年就80岁了。

母亲幼时家境殷实,算是富农。外公兄弟姐妹五个,外公排行老大,母亲在这个大家庭中是嫡长孙女,长相秀丽,深得太姥姥的喜爱。一大家人一起生活,外公和二爷、三爷在外经商,家里留了四爷和太姥姥经营田产。母亲12岁时,外婆病逝,留下了两岁的舅舅和8岁的姨母。太姥姥就给外公弟兄四人分了家,各自生活。从此,母亲结束了幸福的童年,过早担当起了家庭的重任——做饭、洗衣、照顾舅舅和姨母。后来经人介绍,母亲18岁时嫁给了父亲。

母亲嫁过来后,父亲当时在剧团工作,剧团流动性大,地点不固定,通讯联系都有很大的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祖国建设处处需要人,来村里招工的也有,母亲不想窝在家里,便去报名参加招工,可是被爷爷知道后拦了下来,母亲便又留在了家里。后来,村里要办幼儿园,派母亲去学习幼儿教育的知识。我家有一张1960年4月18日母亲与幼儿园小朋友在万荣县大礼堂门前的合影,当时母亲21岁。后来大哥和姐姐相继出生,母亲既要照顾家里,还要照顾外公和舅舅,所以离开了幼儿园。

过了几年,二哥出生,两个爷爷老了,舅舅的婚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父亲还在剧团工作。母亲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两个慢慢老去的爷爷,家里因为缺少劳力,我们家总也分不到太多的粮食。因为父亲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没有其他人可以帮衬母亲。那是母亲最难的日子——老少七口人的吃饭穿衣和在队上出工挣工分,成了母亲全部的生活。母亲就像现在说的女汉子,经常是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纺线织布,抽空还要去外公家里照料他的生活。我们兄妹四个也是大的带小的,大哥和姐姐很小就给母亲分担劳动和家务。

随着大哥和姐姐的一天天长大,在母亲45岁的时候,两个孩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时候,虽已实行了包产到户,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为了给大哥娶媳妇,母亲在地里种一些经济作物,父亲也提前办理了退休,哥哥姐姐也出去干些零工,多方努力,给大哥和姐姐完了婚。父亲退休后,母亲有了帮手,两人共同经营田地,操持家务。加上哥哥嫂嫂、姐姐姐夫,我们家的劳动力多了起来,母亲总算不用一个人辛苦了。那时候,我和二哥在读书。母亲说,以前家里拖累了你大哥和姐姐,你们两个可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考上学校。我和二哥工作后,家里生活好了很多,母亲总算能享几天福了!但不巧的是,父亲断断续续病了十多年,母亲陪着父亲看病、买药,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我们做儿女的,虽然也给父亲做过一些事情,但母亲陪伴的最多,受累也最多。

我们兄妹4个加上孙辈和父母亲,现在共有18口人。母亲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母亲老了,脸上的皱纹明显增多,满头银发,行动缓慢,耳朵也聋了,身体状况远不如前。今年还摔过两跤,但因母亲坚持锻炼身体,摔了之后母亲并无大碍,幸哉!。

母亲刚强独立,父亲在外工作期间,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家——农田劳作、操持家务、侍亲奉老、照顾弟妹、养儿育女、和睦邻里,在她八十寿辰到来之际,唯愿母亲长命百岁,健康平安![/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