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乡间的水磨[/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李兰弟[/align]
老家有一座水磨,村里人叫水打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临村的乡亲都会来水磨坊磨面。磨坊里整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人们谈天说地的地方。

在村南半里路的地方有条水渠,这是从二里外的山上流下来的山泉水,清澈甘甜,能浇田地,不知何时起,人们在此修建了水打磨,为村民多提供了一份功能。

这座水磨,有着很深的渊源。据老人们讲这磨坊修建于清朝中期,磨坊坐北朝南,宽阔高大,房子内中是一米见方的石磨,水渠从屋下窜过,水打在圆形的木器械斗上,带动石磨转动,以把小麦、玉米、小米等谷物磨成面粉。

水磨曾经由村里刘老爷负责照看,后来负责人变成了刘老爷的儿子,人们叫他刘叔。刘叔今年八十多岁了,他说这水磨过去简陋得很,只有简单的木质结构,和一座破败不堪的草房,勉强能够运转而已。他看管水磨坊三十多年,后来,有了电磨,刘叔也就失业了,转行种起菜来。

小时候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到磨坊磨面。上世纪70年代,那时我十岁左右,半夜十分,睡得迷迷糊糊的被奶奶叫醒,和她一起到磨坊去磨面。

月亮高挂在天上,冷风习习。奶奶在前头走着,我手提小扫帚摇摇摆摆跟在后面。到了磨坊,刚好轮到我们家,奶奶把玉米倒在磨盘上,放下水把就开始磨面。奶奶坐在宽大的竹箩筛边,我负责把磨盘下磨的粗粉扫下去,奶奶负责用细箩把面箩下去。这磨面得磨三遍,头道面是好面,叫细面,一般招待客人才用。二、三道面叫粗面,是我们平常吃的。三道面磨完就行了,我和奶奶把面放进小平车拉回家去。

后来村里用上了电钢磨,这水磨就逐渐被人们废弃了。村民们在水磨坊磨面的少了,古老的水磨坊就落败了。

前几年,人们又把水磨坊修起来了,说是水磨磨出的面好吃。现在这座水磨,能磨玉米面、荞麦面、小麦面。这样磨出的面,口感好、味道佳,更符合绿色食品的理念。磨出的小麦面粉,虽然看着黑一些,但营养更高,简直可称“全麦面”。沉寂多年的水磨,在新时代新观念的推动下又重新转动起来,水磨坊又重现在人们的记忆里。[/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