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儿时的爆米花[/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张晓晖[/align]
闲来无事,翻看报纸,一篇关于爆米花的散文跃入眼前。看到这熟悉的字眼,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吃爆米花的年代。

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小时候零食非常缺乏,而爆米花就是当时心仪的零食。到了冬天农闲时分,爆米花的手艺人就会来到村庄,走村串巷,吆喝叫卖。小孩子见了,非要缠着大人,舀上一洋瓷缸子玉米去爆米花。那时候人们囊中羞涩,两三毛钱都不会轻易给孩子。而爆一缸子玉米,相当于一个青壮年男劳力一天的工值,难怪家长舍不得。

话是这样说,小孩子哪懂得这个道理。碰到死缠硬磨的小孩,家长只好不情愿地把钱掏出来给了孩子,或领上孩子去爆米花。看到家长心动了,痛哭流涕的孩子就会转悲为喜。为了吃零食,小孩子们要费多少劲呀。

爆米花的手艺人,往往都是年长者,推上一辆小平车,里面有小铁皮炉子、爆米花机,还有铁丝编的圆柱形笼子,在村中心开阔热闹的地方,把爆米花机一支,小孩子欢呼雀跃,围成一圈。爆米花机器支好后,就开始生火了,先用麦草秸秆引火,随后放些木质类的硬柴,最后再放黑炭,慢慢地炉火就变得通红了。

家长拿来了玉米,爆米花的人把盖子打开,把玉米放进去,再放两粒糖精,盖好盖子,然后把像飞机炮弹一样的铁锅放平,右手拉着风箱,左手转着铁锅上的手柄。铁锅在熊熊炉火中转动,动作轻快又协调。

而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铁锅上端,那儿有个压力表,约摸20分钟,爆米花的人把铁锅移到脚下,一脚站立,一脚踩到锅耳上。这时,胆小的孩子早已溜到一边,胆大的孩子也早早捂住了耳朵。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白雾升起,玉米倾倒在早已准备的布袋里,玉米粒怒放如花。馋涎欲滴的孩子们未等雾气散尽,就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争抢散落在铁笼外的爆米花,饿狼般地塞进嘴里,那种享受,让人幸福又难忘,刺激又过瘾。

家里有了爆米花,孩子们似乎上学也有了炫耀资本,口袋装上爆米花,一脸神气,有时,还会悄悄分给要好的同学。而家长对爆米花看得很紧,因为这些玩意儿,主要是用来哄孩子的。零食对于孩子充满诱惑,不几日就被偷偷拿完了,家长对此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随着时间推移,把爆米花作为零食的我们,已渐渐进入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怀念儿时爆米花的味道。爆米花温暖了儿时枯燥的生活,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盈起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爆米花,没有那么多人围观,但儿时的记忆,并不会消失,它还一直温暖在一代人的心头。在童年记忆中,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是一种幸福与甜蜜。寒冷的冬日,村庄因有了爆米花的人,有了叽叽喳喳围着爆米花的孩童,才变得鲜活有灵性。[/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