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中国最美古树”永济虞乡古橡树[/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邓解放[/align]
《孟子·离楼下》云:“(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诸,言其多;冯(feng峰)古也读(ping凭),意思是升、登,二字合起来诸冯,其意为许多山磴,由低向高处登高、升高。“舜生於诸冯”,就是说舜生在有许多山磴,由低处往高处升高的地方。“迁於负夏”,迁,就是挪、换之意;负夏,负,含有依恃、依靠、担负、背等意思。

永济虞乡张家窑有两棵橡树,树冠巨大,高擎如巨伞,接叶交荫,浓荫茂密,树荫覆盖面积非常大,是夏天乘凉的好地方。它担负着度过炎夏的巨大功能,因而称为负夏。另一方面,“夏”,古时还指楸树,依靠在楸树跟前的应该有一种树,刚巧舜的弟叫象,而橡树与楸树又是同门同纲,依此推算此地应该有象(橡)树。还因为“夏”,暗含有数字“二”,此地应该有两棵橡树。[/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而原虞乡县《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则记有橡树。可见,孟子所言的“负夏”,就是指有橡树的地方。在此要特别强调,舜的生母握登去世后,舜父续娶的壬女史称“嚚母”,意为马虎鬼、母老虎、母夜叉,蛮不讲理且又心术不正。因而舜的家由原来的姚坪山(司马迁称为“姚墟”的地方),迁到山下姚井,即有橡树的地方。

“卒於鸣条”,不光孟子有记载,《竹书纪年》上也有记载:“四十九年帝居於鸣条,五十年帝陟。鸣条有苍梧山,帝崩,遂葬焉。”“鸣条”这个称呼,有说为宫名,有说为岗名,至于鸣条是山名、水名、宫名、岗名,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经考证,笔者认为鸣条所处位置在虞乡王官谷内。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生於姚墟。”《五帝德》载,“二十以孝闻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颛顼生穷蝉,六世生舜,处虞之沩汭,天下号曰有虞氏,即位五十载”。

孟子所言的“诸冯”,就是司马迁所言的姚墟,二者所用词语不同,但所指地方是一致的,也就是原虞乡县《文庙崇祠重修碑记》所记载的姚坪山,今人还称姚家院。孟子所言的“负夏”,就是上述碑文所记载的山下之井处,即姚井之地,今称张家窑。

《尚书·尧典》云:“厘降二女于妫汭,嫔於虞。”原虞乡县《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云:“尧访贤历山,均在虞幕古国,舜之远祖,中条山之上姚坪山,为其圣土,舜降於山下沩傍之汭流也。山下之井,名曰姚井,虞谓之大孝,耕历观之姚坪山,弟象受兄事所憾,於古井植之一树,护之於舜,称为象树也。”古之姚墟,今称姚坪山,还有姚家院这个自然村。

从以上诸多权威史料记载来看,虞舜所降生和居住的故地,都在今河东虞乡境内。虞乡中条山五老峰方圆之境,有舜耕之姚坪山,即历山;有舜与娥皇、女英二妃所居的沩汭水畔;有舜原居住之孟子称为诸冯、司马迁称为姚墟的姚坪山,姚家院;有舜生母去世后迁之负夏之地,即有两棵橡树的张家窑;有舜生孝道的“广孝泉”;有舜渔雷泽的湖泽,今称伍姓湖;还有诸多舜制陶器的遗址,如陶家窑、土乐等。

今春,张家窑的这两株橡树,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林业系统的专家评为“中国最美古树”。“中国最美古树”这一称呼,对于此地的这两棵树,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美,而且还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证明了这里是虞舜故里,是中华孝道起源之地。《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此结论佐证了这里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我们这里的两棵橡树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树”,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我们要大力宣传中华文明和孝道精神,让我们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