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拾麦小记[/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马淑琴[/align]
久居市区,对农事气节感知迟钝。前些日子因有事去村里见到收割后金黄的麦茬,才想起龙口夺食的时节早已过去。

记得小时候,一到麦收时节,整个村庄就似乎进入了一级战斗状态。处于明显位置的墙上、电杆上、树木上都贴上了“快收快打颗粒归仓”“注意防火人人有责”等宣传标语。队里的广播喇叭也每天播报着和麦收有关的领导讲话。[/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村民们早早在集市上置办好了镰刀、杈把、木锨等麦收工具,只等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队长一声令下,开镰收割,男女老少齐上阵,真乃“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村里顿时呈现出一派紧张繁忙景象。

村里的学校这时候也停课,学生加入夏收大军中,任务是捡拾收完的麦田里落下的麦穗。学生捡拾的麦穗最后村里单独碾打后归学校所有。每天早上队长给老师交代哪块地已收割完毕学生可以进地,老师便带领着我们奔向目的地。[/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们每人手持一根捆麦的绳子,提一玻璃瓶井水,水里放上一两粒糖精,那是因天热参加劳动享受的一点特殊待遇。到了地里,老师强调一下注意事项,我们将东西放在地头上,马上就分散开来寻找自己的一方领土开始捡拾。有心细的女同学把一棵棵小麦穗挨穗码得齐齐整整,捆成一把一把,但这样效率低了许多。有大大咧咧的男娃娃则不然,猫下腰双手齐下,连麦带草都抓在手里,每次收工时麦捆就大了许多,但也免不了在称重时老师要扣除一定分量。[/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那些家里的娇娇女怕太阳晒着,转来转去就在地头那片树荫下捡拾,回家时的劳动成果显而易见。那些胆大调皮的男孩总是跑得远远的,离开老师的视线,到临近还没拉走的麦田快速抓上两把,夹杂到捡拾的麦捆里,但也经常难逃老师的法眼,被教育批评。

每次我们收工到学校都要挨个过秤称重,进行登记,夏收结束后统计排名,表彰先进。为此,还有人在麦捆里夹过土块、石头来压秤,现在想起来都忍俊不禁。这样的日子总会持续二十几天才返校上课。

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或是地里种上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小了,收麦也有了机械化收割机,收得又快又净,几天工夫麦收就结束啦,拾麦也就成了我们中年人记忆中的往事。[/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