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父母恩深[/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靳群英[/align]
岁月无情,转眼就是三年,三年前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屈指算来,父亲离世也有九个年头了。每当我回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与他们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肝肠寸断,思念万分。曾有很多次我也想写出这种怀念之情,但总是在铺开纸、拿起笔的时候,泪已潸然,字不成行。

父亲生于1932年5月18日。他一生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乐于奉献,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上世纪60年代,父亲与一位同事去乡宁县搞外调工作,天黑后在山林里迷失方向,当时下着大雨,淋了一夜,直到天亮后才找到一户人家。这次的遭遇让他患上风湿性疾病,直到去世病痛仍一直折磨着他。但他从未给单位提出过任何要求。

父亲心胸宽广,性格豁达开朗,待人宽厚仁慈,特别是对孩子们更是谆谆教导,语重心长。不管是对待亲戚家的孩子还是邻居家的孩子,都关爱有加,不厌其烦。父亲尤其重视对我的教育,常勉励我好好学习,积极向上。

母亲1933年6月15日出生。她常讲起她小时候的事儿,不是日本人就是国民党军队经常在村里搜刮民财,她的童年是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的。那时,经常吃的是“三黄饭”,黄馍(玉米面馍)、黄菜(胡萝卜菜)、黄水(蒸馍水),偶尔才能吃上一次盼望已久的白面。每每提及往事,总能感觉到她对现在生活的满足。

也许正是这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刚强直率、勤劳俭朴的性格与品质。在我童年时代,母亲与我生活在农村,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还要纺线织布。有多少个悠长夜晚,我是伴随着母亲的纺车声进入酣睡的梦乡的,而不知母亲何时入睡。母亲生活极其俭朴,衣服总是穿了又穿,舍不得丢弃,她常说:“现在的衣服穿不烂,撂了可惜。”吃的东西也是,从不浪费粮食。

我是在父亲的臂弯里长大的,从上学到工作,我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关爱。母亲也时常挂念着我的生活,小时候她让我吃白馍,她吃粗粮。我去太原上学,怕我吃不好,她要给我带上几瓶炒肉酱。上班后,怕我忙,就给我蒸馍、包包子,还包好饺子与父亲一起给我们送来……

父亲、母亲,咱们家的院子你们还曾记得?那里曾是花果飘香,欢声笑语。父亲教孩子认识他种的燕子掌、仙人掌、蝴蝶兰、君子兰,还编了儿歌教孩子朗诵,教孩子画画。母亲则忙碌着包饺子、炸油糕。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永恒融进了我的生命里。父亲、母亲,请你们放心,父亲栽的石榴树还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母亲种的草莓也是碧绿满园,红果飘香。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精心教诲,永远不会丢失你们的优良传统,清白做人、认真做事、勤劳俭朴、热心助人的家风会永久传承。[/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