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步步高的好日子[/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贾发学[/align]
改革开放前,自己是村七制校一名民办教师,每月300工分,7元国家津贴。1975年秋与哥分开过后,所有家产:两孔窄小的破窑洞。[/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生产队给批了一块宅基地,为安新居,拉土打箍窑腿,找来安徽姓高的叔侄二人打了6千块土坯,权衡自家光景,准备箍上一孔“枕头窑”。至于盖房子,压根连想都没想过。

1979年的春天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来的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种令人惊喜的消息不时传来:关闭多年的集市贸易允许开了,养羊、养兔、集市上卖鸡蛋,也不扣什么“资本主义”“投机倒八”之类的大帽子啦,让人掉眼珠子的事是:外地有人悄然搞起了土地承包。[/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不长时间后,闻喜也开始搞起土地承包,时至1982年下半年,生产责任制在全县开花。贤惠能干的妻子,从早一年搞土地承包的峪堡村购回两拖拉机红薯,集市上捉下9头小猪,擦粉加工做粉条,粉渣用来喂小猪。[/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早起五更,晚睡半夜,苦苦二年时间赚了三千多元。有了钱,看到村里已有好几家盖起一砖到顶的砖瓦房,也动了心。与我商量后,把已打好的箍窑腿砍了,拉砖拉瓦购椽檩,盖起了六间一砖到顶的房子。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昔日的“臭老九”渐渐香了起来。国家在很短时间内几乎全部解决了民办教师转正问题,教师的工资逐步提高,“教师”逐步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家中有了积蓄,于2005年在县城购置了一块宅基地,盖了一幢漂亮的二层小楼房。

学生时曾萌发过当一名作家的念头,没想到退休后“梦想成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各种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县作协、县诗联学会、县关工委、县老年大学……2005年从教育战线退下来后,加入了县作协、县诗联学会、县关工委等文化团体。

在县诗联学会,深深被诗联人那种“热爱生活、痴迷诗联、讴歌时代、奉献社会”的激情所感染,我开始用手中的笔热情赞美他们。《农民作家的楹联情》《播撒快乐的年青老人》《联花锦簇灿校园》等二、三十篇人物通讯刊登在《山西日报》《中国楹联报》《对联》杂志上。[/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2012年闻喜县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我作为学会的宣传部长,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向全国介绍闻喜的先进经验。[/size][/font]

[font=宋体][size=4]那一年,闻喜县成为全国首家《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本人被《中华楹联报》授予“2012年度十佳通讯员”的称号,获市“创建全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先进个人”奖、县“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突出贡献奖”。

从2012年始,我着手于长篇人物传记的创作,与王长远合作出版了四部人物传记:《风雨创业路》《实干局长张海明》《沙渠河畔一家人》《师魂》。[/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艰辛创业的农民企业家卫生福,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文体局局长张海明,新农村建设无私奉献的好村官马秀梅,教育战线的功臣卫文周……一个个时代楷模闪烁在精神文明的天空。

我退休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报杂志上发表文章100多篇,诗词楹联100多首(副),著书四部100多万字;获奖杯2枚,各种荣誉证书30多册;圆了学生时梦寐以求的“作家梦”,2015年4月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一名会员。

海阔春潮涌,风劲好扬帆。

四十年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攀升,与日俱增。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岁月如梭,韶华易逝。转瞬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四十载历程。做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见证了这四十年来神州大地发生的巨变,无论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用咱老百姓的话说,那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久旱遇甘霖的田禾苗,“噌、噌、噌”地一个劲往上窜。[/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