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ttach]369007[/attach][/align]
[font=宋体][size=4]完善基础设施

让村民生活更幸福

走在闫赵村的主街道朝阳街,一幅幅内涵丰富、简洁生动的文明新风图组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些承载着中华孝道、礼仪风尚的“文化名片”,展现着村庄的历史,浸润着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传递着邻里和谐的新风尚。除传统美德外,闫赵村还实现了党员干部家风上墙,发挥德孝家风的带头模范作用,熏陶影响群众,使传统德孝文化深入人心。

记者注意到,在每幅文明新风图的一角都带有一个二维码。闫赵村党支部副书记晋永发告诉记者,二维码上墙是水头镇人大主席兰红兵的主意,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闫赵村的村规民约、民俗文化便映入眼帘,一目了然。“如此,既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蕴含着新鲜的时代感,而且是外地人了解闫赵很好的一个途径。”晋永发说。

路面改建是闫赵村继文化墙之后的又一文明工程。推动文明进步,民生是重要尺度。晋永发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买起了小汽车,而让汽车“开进家门”却成了难题。[/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为了补齐这一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村“两委”号召,村民积极参与,将进村主街道由原来的4米扩宽至6米,这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时,该村还邀请到专家学者为村里的街道进行命名,南北为街、东西为巷,有朝阳街、德茂巷等,增加了村民的归属感。

展现农村新面貌,在改善下水管道设施方面也有新体现。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闫赵村“两委”从人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污水管、天然气管道、水管的改造统一进行,并在今年5月全部硬化结束。[/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此举实现了自来水到户,解决了水管老化、人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完善了农村污水的处理和排放,提高了村民的健康环保意识。特别是天然气的推广,价格低、热能高,安全性能好,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境质量。

据晋永发介绍,闫赵的“三管”改造工程非常成功,虽然过程很艰辛,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关键是为全县村庄‘三管’改造开了好头,‘闫赵经验’成为全县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和标杆。”他说。

表彰“十好五美”村民

让村民学有榜样

2016年,闫赵村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爱国,爱村,爱家庭;向上,向善,向前看”的村风民风,该村“两委”进行了“十好五美”的评选活动,为村民树立了模范榜样。

当天中午12点多,见到“五美”之一的“最美监督”晋文才时,他正在整理村民的家规家训。晋文才作为闫赵村监督委员会的一员,负责对村庄基础设施工程以及村风精神文明的建设进行监督。

谈及村里文化大礼堂的建设,晋文才好似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搞工程一点马虎都不行,建筑工人有时会出现偷工减料、建造不规范等行为,这个时候就要马上制止。“有人不服气、不配合,我会给他们讲道理,用事实说话。[/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他们听着道理,心里琢磨琢磨,自然就会想通。”晋文才告诉记者,既然作为监督委员会的一员,就要谋其政担其责,如果当时不制止,就会成为“豆腐渣工程”,以后会更麻烦。

晋文才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在2017年底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他被选为村委会委员。村民愿意相信他,他也想用实事来回报村民的信任。“现在村子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面,整个村‘两委’班子都有超前意识。”晋文才深有感触地说出这句话时,可以想见闫赵村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晋文才是在为村民干实事谋福利的职位上兢兢业业,而被评为“好媳妇”的村民牛英仙则是在为家庭和和美美的道路上任劳任怨。

牛英仙之所以会被评为“十好”的“好媳妇”,乃源于公公的一场大病。

牛英仙自从嫁到婆婆家,就与婆婆水火不容,矛盾越积越深。因为倔强的婆婆一直阻挠其在老院子上盖新房子。[/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当见到这位“好媳妇”时,她摆着手说:“什么好媳妇,其实不好。”当讲到与婆婆的关系冰释前嫌的那一刻时,她泪如泉涌,边讲边抽泣:“当时小姑子过来告诉我公公生病了需要立马做手术,我立刻拿出家里仅有的五千元,急速赶往医院,到那叫了一声在病床陪护的婆婆一声‘妈’,她哭了,我也哭了。”

牛英仙回忆说:“当时婆婆阻挡自己盖房子,我急火了,差点都想一死了之。但是经过这场大病,婆婆同意我盖新房了。我想着一家人能有多大的仇?人活着,亲情最重要。咱不管别人,咱有儿女亲家,得起带头作用啊!”如今,她的新房子建起来了,家庭也和睦了。

像晋文才、牛英仙这样获得“十好五美”称号的闫赵人都有着崇德向善的思想追求,也在亲身践行着闫赵村训:德孝仁义,文明和谐。在他们的引领下,闫赵村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

壮大集体产业

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闫赵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不仅村容村貌村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近年来,该村的蒸馍产业、红薯农场、油桃经济林等集体产业不断壮大,这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据悉今年即将投资的豆腐工坊也会落成。

在闫赵村,村“两委”高度重视面点产业的发展,力争把无碱馒头做成一个品牌、一项产业。在运城这一带,夏县蒸馍就是当地人十分青睐的主食。另外,闫赵人在太原、郑州、西安等地的蒸馍人员达150余人,每户平均收入10万余元。[/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在村史馆的展柜里,摆放了许多可爱的造花样馒头,如“玉兔”“花生”“莲花”等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可以说,馒头不仅为闫赵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成为闫赵村一张别样的名片。与此同时,村“两委”也为没有外出的村民找到了不错的致富产业。

据介绍,闫赵村有一片后沟地,那里沟壑不平、不能浇水,每年只能种植小麦,产量还非常低。2015年,村“两委”深入农户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收了这片地,并进行了大面积平整,于次年种植了秦薯4号。[/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当时,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效印在目标责任制承诺时提出,前期所有投资自己垫付,最后亏损由自己承担,盈利归集体所有。同时,村支委把这块地划成30个网格,制定了收益挂钩的管理办法。

晋永发说,那片地虽然是沙土地,但由于海拔低、积温高、阳光足、透气好、温差大,村委会自建育苗基地、保鲜库,按照绿色、天然、有机红薯的标准,原生态种植,生产的红薯味道香甜、软糯。该村在2016年举办的首届红薯节上,不论是红薯产品,还是红薯做成的小吃都受到了客商和消费者的欢迎。

目前虽然不是红薯成熟的季节,但朝阳街村民墙面上的“红薯宴”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画面上的蒸红薯、烤红薯、红薯油糕、红薯枸杞汤、红薯元宵、红薯拌面菜、红薯粉条……让人向往。

晋永发告诉记者,今年是大面积种植红薯的第三年,对于种植庄稼来说,尤其红薯,想要保证品质好,必须“换茬”,也就是换种另一种农作物,才能有效保障土壤养分,进而遏制红薯生长过程中的病虫草害。[/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因此,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村级“五议两公开”事务决策程序,他们决定再发展500亩特色黄豆示范基地,并利用村西北角10余亩地建设豆腐工坊生产间,也就是豆腐工坊。

据晋永发介绍,这是结合村里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市场潜力而决定发展的集体产业。现已完成了前期土地租用协议签订、设备供应合同签订、设计图设计。

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集农耕文化、观光、生产、品尝于一体的休闲好去处,而生产出豆腐、豆腐脑、豆浆、豆腐干、豆腐皮等多种产品,也会香飘万家。在馒头文化、红薯农场、豆腐工坊三架“马车”的带动下,闫赵村的美好明天令人期待。[/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