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ttach]369009[/attach][/align]
[align=center][attach]369010[/attach][/align]
[font=宋体][size=4]党群鱼水情

“那时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路,没有一间像样的村集体办公场所,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村民文化活动场所。”回忆起三年前刚到张郭村的场景,市直工委帮扶工作队队长、市直党校副校长薛彩霞深有感触地说,“凝聚在村干部脸上的沉重和村民们眼里的质疑与期盼,不停地冲击着我们、刺痛着我们,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面对从零起步的窘境,帮扶队找到了张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景向林。那时,景向林上任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在当选村干部之前,他从事室内装潢,靠着精湛的手艺和认真负责的干劲儿在运城承包工程数十年,影响甚好。

据介绍,曾经的张郭村,是平陆县有名的贫困村,尤其村风堪忧,用村民的话说,“除了没有杀人放火,什么坏事都有”。[/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而景向林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因此,张郭村党组织还曾被平陆县发了一个“特别奖”——“软弱涣散党组织”。即使这样,景向林仍不气馁,积极抓党建、促稳定,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求发展,为民谋福利,使得村风得以扭转。[/size][/font]
[font=宋体][size=4]
“张郭就是我的家,我怎能不鞠躬尽瘁!”这是景向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十年间,处理村中大小事务,他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赋予村民知情权,“向理不向人,一碗水端平”。“做干部,一定要有公心、责任心和事业心。[/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处理问题,其实特别讲究方式、方法,比如村里出现纠纷,村干部第一时间积极化解,将纠纷扼杀在萌芽中,免得人们为争一口气而矛盾越闹越大。”他说。

2015年,帮扶队的到来,更让景向林看到了希望。三年中,帮扶队和村“两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了“党建+”的工作理念,确立了“党建+支部”“党建+民生”“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开展特色党日活动,建立党员和贫困户一对一帮扶的模式,使张郭村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郭村新建翻修村“两委”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用房9间,重新整理归档了党建资料,村里的公路顺畅了,村民也有了小游园和扶贫车间……看着眼前的小山村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从贫穷落后到美丽文明,村民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你为群众做事,群众就会想着你;你心里有他们,他们心里就有你,工作也好做。”薛彩霞指着办公桌上的一个塑料袋感慨地说,“其实老百姓的心愿特别简单,就是希望生活越来越好。”桌上的袋子里是一把长豆角、两根黄瓜,还有一些青辣椒,是村民送的。

帮扶队一年四季吃住都在村里,每天两顿饭基本都是自己做,勉强对付过去。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付出,村民们真切地感受着一系列变化,对他们也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和感恩之心。

薛彩霞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季节,每天都有热心村民给他们送新鲜蔬菜,都是自家种的。很多时候她忙回来,就会看见门把上挂着一袋子菜,她也不知道是谁送的。令她特别感动的是,有次袋子里面还夹了张小纸片。[/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她说着拉开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小纸片。只见小纸片上面写着:“野菜马齿苋,可当药也可当菜,有极好的消炎功能。可下开水轻轻一煮,也可炒着吃,试试看。”仅仅两句话,党群间的浓浓鱼水情,让人动容。

脱贫奔小康

十几台崭新的缝纫机,工人熟练地操作着,已经缝制好的包装袋正在被打包……走进张郭村的扶贫车间,眼前的景象犹如村内小游园里开得正艳的花朵,生机无限、活力四射。

尽管彼时已到午饭时间,但仍有村民在车间里忙碌着。杨林芳是张郭村第二居民组的,丈夫在外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就趁农闲和休息时间过来做工,“今年的田里没收成,这个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帮扶队为村里服务真的是尽心尽力,大家都很感激”。

这个扶贫车间今年5月才投产,是帮扶队协调引进的惠民项目,临时占用村里的红白理事厅。该车间是山西宇泽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在平陆设立的第9个扶贫车间,主要是为企业加工生产铝粉袋。[/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所有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加工一个袋子可赚3元钱,一个普通熟练工一月可收入3000元左右。很多村民特别是妇女参与性非常高,由于机器有限,大家采取轮流上机操作,学习技术培训。

村民荆俊玲的家里情况比较特殊,属于贫困户,她害怕自己胜任不了这份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薛彩霞就让村民天天喊她来多练习,“不怕慢,就怕你不干。”薛彩霞一直鼓励她。

“小河涨水大河满。”扶贫车间的建成,不仅受到全体村民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而且大家评价很高。村民们高兴地说,这可是给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这下他们不出村就能挣钱了。

薛彩霞告诉记者,正式的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等投入使用了,就会统一安排班次,更好地发挥扶贫作用,对非贫困户也是一种带动。

扶贫车间一侧就是该村今年才建的文化教育园,此时绿树青草、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内的好人好事等都被制作成标牌树立在游园内,这些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任劳任怨的精神,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村民的一言一行。

要想富,先修路。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如今正在施工的机耕路。张郭村民的主要收入是桃树,而每年桃子成熟的季节偏偏是多雨的时候,一下雨,泥泞的田间小路阻挡了桃子外运,往往会误事。考虑到这种情况,帮扶队今年从中协调,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到300余万元来改善机耕路。这一举动,受到了村民的热烈呼应。

不仅如此,为了改变村民靠天吃饭这一现状,帮扶队和村“两委”还于去年修建了蔬菜大棚。大棚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已经投入使用。一期为专家示范棚,承包给了种棚大户,一来有了集体收益,引进了先进的种棚技术;二来,村民可以来打工学习,方便以后自己干,同时也解决了贫困户和群众的就业问题。[/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景向林说,今年棚里种植的西瓜,收益特别可观,效果颇好。[/size][/font][font=宋体][size=4]近一段时间,村民的积极性越加高涨了,很多人表示愿意承包二期大棚。[/size][/font]
[font=宋体][size=4]
据悉,二期大棚正在陆续建设中。“相信在帮扶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一定能生产出健康、绿色、有机的蔬菜品牌,使得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景向林说。

铁花映新景

一个人用特制小勺舀一勺刚熔化的铁水泼向空中;另一人用柳木板用力打向铁水,登时数十米高空,铁花四溅,很是美丽。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张郭铁花。

这门非遗技艺最早流传于晋豫地区的民间,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而张郭村打铁花的源头是该村村民毕秋库,但老师傅已于前两年逝去,在景向林的引导下,记者见到了毕师傅的儿子毕耀星。

毕耀星祖上世代以打铁为生,上世纪50年代因旱灾,他随祖父从晋城逃荒至平陆县张郭村,在此安家落户。因那时候村里穷,逢年过节,没钱放烟花,打铁花经济、简单,就成了村里过节最热闹的一项民俗活动。就这样,毕耀星的爷爷将自己多年练就的打铁花手艺在张郭一带流传起来,并代代相传。

虽说这项表演工具简单,但表演时却需要很多技巧,有时打不好,铁花就会灼伤人。毕耀星自幼随父辈学习,不仅掌握了一身打铁本领,也学得了打铁花的诀窍。随着铁匠生意的没落,非遗技艺的火热,他现在在黄河金三角表演很受欢迎,“不能让它断在我的手里”。为此,毕耀星到哪儿表演都带着儿子。

而为了使打铁花这一民俗表演得到保护并传承,张郭村组建了“民俗铁花表演队”。不仅如此,依托张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景向林说,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乡村旅游产业,“城里人来乡村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主要就是想体验那份乡土情,所以不是基础设施多么先进和现代化,而是一定要有特色。[/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么多年来,我们村经济再紧张,也会搞绿化,因为空气清新、环境安宁就是乡村文化特色所在”。与此同时,他们正在积极打造以农村生活、乘凉避暑、文化休闲为主题,以农家乐、帐篷节、民俗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张郭避暑文旅产业。

天上星光璀璨,地上铁花飞舞。美丽的铁花映照着条山之间的小村新景,让张郭人的前行之路更加光明。[/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