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ttach]369011[/attach][/align]
[align=center][attach]369012[/attach][/align]
[font=宋体][size=4]8月21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峨嵋岭腹地的“运城市乡村文化建设示范村”——沟渠头村。驶进村口,大街小巷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主要街道和巷口都悬挂着党旗和国旗,令人倍感振奋。[/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村委大院内,一股浓郁的文化新风扑面而来,120余位老年人聚在一起,“重返课堂”认真地做起了学生,大家都在认真聆听道德讲座。沟渠头村名誉书记杨新师告诉记者,村里搞养老建设,不仅让老人们享受免费午餐,更为老年人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老有所学[/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文明村风扑面来[/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作为全省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示范村,沟渠头村的养老建设为村民带来了很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杨新师介绍,从前作为县里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人们生活水平低、生存条件差,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如此一来,便带来了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2014年,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村“两委”商议成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刚成立时,村里集体收入少,便采取一顿饭收取一块钱、一礼拜一收取的办法,但有些村民还是感到困难。[/size][/font]

[font=宋体][size=4]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从2016年5月1日起,日间照料中心对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正式实行“免费午餐”。在进餐前,还会开展“道德讲堂”,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养生知识、人生哲理,表扬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大家。这样思想上加强教育,生活上有所参考,让大家赶有方向、学有榜样。[/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既解决了肚子问题,又解决了脑子问题,真是两全其美。”杨新师说,“老人胸怀开阔了,心情也愉悦了。”[/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自2017年6月开始,该村党支部坚持每月为老年人举办一次“集体生日”,只要子女同意,必办得热热闹闹,在大舞台上拉横幅,老友送祝福。[/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样举行了几个月,最后大家商议一个月搞一次生日宴,统计本月有几个人生日,然后把年龄最大者的生日那天定为活动日,集体吃蛋糕、播乐曲、戴红花,彼此讲讲家里温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生日一个人,激励全家人”,大家聚在一起,生日过得别致而有意义。[/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样的形式,不仅慢慢地影响了全村人,同时也教育了几代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不仅如此,在每年过年时,村“两委”还会给这些老人发放一斤羊肉、两斤猪肉、30根麻花。[/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真正地排解老人的孤单,倾听老人的内心。在外务工人员回村也会探望这些老人,送菜送肉送饺子。看到老人们的变化,家人也有所感悟,村民也对村委养老工作表示赞叹,纷纷慷慨解囊。[/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去年重阳节前夕,大家还自发捐款八千多元支持村委养老工作。全村上下拧作一股绳,为沟渠头村建设贡献力量。[/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为了提倡文明节俭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响应国家“文明用餐,节俭惜福”的号召,革除互相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扭转不正之风,推进移风易俗,自2014年起,沟渠头村“两委”结合村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确定了具体实施方案。[/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流水席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统一筹办、统一标准、统一价位,做到餐桌禁烟禁酒,红事不迎亲,白事不开吊、不抬食箩,取消了许多陋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切实减轻了村民的负担,使得村里风清气正。”杨新师说。[/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流水席由日间照料中心承办,食品安全就是头等大事。因此,红白理事会严格选购食材,有证有单,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村民的身体健康。[/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杨新师说:“曾经有一天村里一共五家过事,这可急坏了村委会,都是提前看好的日子,不想挪,最后商议,那就一块办!最终在村委会周围空地上为五家同时开了席。”沟渠头村委始终为村民着想,为村民考虑,获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县镇领导多次来村里视察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样的文明餐桌既文明节俭,又方便实惠,事主“省钱、省力、省心”,群众“受教、受益、受惠”,引得不少外村干部前来考察学习。[/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药材富民[/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美好生活步步高[/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回首过往,沟渠头村的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据介绍,起初从外引进黄芩、远志、柴胡三种中药材,并未引起村民的重视,但因沟渠头村处于旱垣,海拔高、温差大、污染小、土壤好,适宜中药材的生长,随着药材价格上涨,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尝到了甜头。[/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之后,该村种植中药材的人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广,渐渐取代了之前的“老三样”——小麦、玉米、高粱。[/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时至今日,中药材种植已成为该村一项主要的集体产业,村委组织工程队开发荒沟荒坡,进行土地治理。村里还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形成了集种子、施肥、出苗、浇水、管理、打药、除草、收割、加工、晾晒等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而药材的种植,出苗是关键,村委会组织工程队于2016年冬天开发了四眼井,铺设了近两万米管道,引进了喷灌技术,微喷全覆盖,4000亩旱地变良田。2017年,专业队继续扩大设备,指导村民利用黄金时期尽快出苗,提高药材产量。[/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产业发展获得不错的成效,村民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良好改善,家家户户买起了小汽车,盖起了小楼房,有了存款,而且很多人家还在闻喜县、运城市买了单元楼。[/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在这样的人生信念的激励下,青年一代也不甘落后。70后的杨辉和杨永志就是代表,他们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多年有了成就,但是致富不忘家乡,2016年回乡分别承包了2000亩荒沟荒坡进行治理。[/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安置了劳务人员、振兴了乡村,对防止贫困户返贫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沟渠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锁旺说。[/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乡贤引路[/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乡村建设立新功[/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乡村的振兴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size][/font]

[font=宋体][size=4]82岁的杨文英是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退休职工,他回到村里后为村里的老年人、残障人士定点定期义务理发,每次都笑脸相迎、热情服务。他说:“受到村里积极向上、助人为乐风气的影响,所以我也融入进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办不了大事,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为人处事口碑很好,教育子孙也有自己独到的理念——以学立家、以苦成业、以厚忠党、以忠报国。在他的谆谆教导和优良家风的熏陶下,他的几个孙辈都是名校毕业。[/size][/font]

[font=宋体][size=4]73岁的新乡贤杨永狮,退休后担任了村里“道德课堂”的校长,每次开饭前为老年人传播知识。课余,他助人为乐,教大家拍手操,预防心脏病,还将蔬菜种子免费发给老人。他说:“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改变村风,要从每个人做起。”[/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有“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锁旺,有为村为民的村名誉书记杨新师,有顺风车献爱心模范杨宏炎,有多年孝敬继母重情重义的好儿子杨吉龙,有细心照顾卧床公公的好媳妇张红菊,有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好丈夫杨有生……受到典型模范的带头作用,沟渠头村的老年人自发组成四大环卫组,分路包段扫院扫街,改变了村容村貌。[/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可以说文明勤劳乡风的形成,是沟渠头人共同努力的成果。[/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值得一提的是,沟渠头村的锣鼓队。锣鼓队成立于1999年,由村民自发组织,起名“沟渠头村农民艺术鼓乐团”。该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除了敲锣鼓,还包括高跷、抬阁、旱船、花鼓等节目,在当地名气颇高。[/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后来,在杨永狮的牵线搭桥下,锣鼓队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在广东珠海演出长达十年之久,每年腊月二十三去,正月初十回,表演之余向当地人传授打鼓技艺。”杨永狮说,“管吃管住给工资,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开阔了村民的眼界,又将咱运城的民俗文化带到全国。”[/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们为沟渠头村产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而深深折服,更为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乡贤而感动,他们爱党爱国、甘于奉献、崇德尚善的精神是沟渠头人的光荣传统,更是乡贤文明的时代烙印。[/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走出沟渠头村,悬挂在村里大街小巷的党旗在阳光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