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锔了扒钉的小瓷碗[/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草原[/align]
喜欢上陶瓷艺术作品,是从喜欢收藏陶瓷碗开始的。你会说,这有什么可喜欢的,不就是用来盛饭的一个碗吗?你说得很对,人们每天吃饭都离不了它,谁没用过。

可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你所用的餐具也在更替,不是一次性用品,就是仿瓷的制品。你在家中用餐次数越来越少,叫个外卖吃完了事。工厂化的餐饮,列车上的盒饭,所用碗筷都是一次性的。[/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社会生活多样,食材品种丰盛,所用餐具随之更新,这也并不奇怪。尤其是年轻人的家庭,虽然你的厨柜里仍摆放着几个吃饭的碗,我想一年里也只用那一两次,当个摆设而已。

有时,逛超市偶尔看到陶瓷制作的盘碗碟盆,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陶瓷。看着奢华繁复,那不是我的所爱;看着造型古怪,图案卡通,那不是我的饭碗;看着摇身一变,细眉嫩脸,那不是我的物件;看着不可触摸,身价不菲,那不是我的……

休闲时,到古玩市场淘个宝,晚清民国百姓用的粗瓷碟碗,甚是喜欢。那些元青花,只是听听爆料;那些天青色,只是看看仿作;那些唐三彩,只是摸摸釉皮;那些鸡公杯,只是笑笑彼此。[/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甚是喜欢的陶瓷碗,也就淘些。不是便宜的就没有欣赏性,比如北方人爱吃饺子,蘸醋水用的小碟,个头不大,釉色青灰,画几笔青花,作为民窑标识。每次逛古市,都会淘到一两个称心如意的这种小蹀。[/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回家后,用84消毒液清洗,放到书架上陈列,心中那个欢喜藏不住,总在朋友面前显露。我的书柜也成了博古架,大大小小的陶瓷碗收了一百多个。官窑的不敢想,民窑也有几个值得收藏把玩的。

记得一个星期天,朋友们约好去各县乡村里专收古玩的藏家里去淘宝。一路开车去了永济虞乡镇,这条小街上搞收藏的有十几家,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停到了一个熟悉的藏家朋友店铺门前,他以收购老红木家具为主,长条案几、圈椅、八仙桌,材质大多是北方的核桃木、老榆木,少有老红木。[/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看中了一个长条案几,但是动过手脚,有修补的地方,主家开口交易价3个百元(古玩交易行话,实额3000元),不搞价,不含运费。我心里嘀咕,这个价不算高,但动过手脚的不是我想要的。主家看我犹豫,也放出话来,“想好了,给您留着”。[/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时发现他的八仙桌上有个锔了铜扒钉的小青花瓷碗,手掌心大,攥在手里把玩,那个上手得劲就别提了,特别是那个紫铜扒钉表面磨得亮得耀眼,与瓷面接触的缝隙还残存锈蚀斑迹,凭我的经验一看就是雍正的民窑上等陶瓷。[/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还没来得及问价,同去的朋友崇明已经拿在手里,问主家多少钱?主家说送你吧,“我主要是收藏木家具,这是捎带的,要就拿走,给5元钱就行”。朋友很高兴地淘走了这件宝贝。

这件小瓷碗至今还在好朋友崇明家的博古架上摆着,每次去他家,我都要看看锔了扒钉的小瓷碗。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走街串巷肩上担着两个木箱子的锔瓷匠人的形象,老远就能听到那匠人喊着“锔锅、锔碗、锔大缸”的长长吆喝声。[/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