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夹马口:守望灌区四十年[/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贾进杰[/align]
在黄河岸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在1958年因为有第一任水电部部长傅作义将军的支持而更加璀璨,她就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高扬程电力提黄灌溉工程。[/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有幸在这里工作20年,亲眼见证了引黄工程的发展壮大。我的家乡临猗县东张镇冯留村也处在灌区内,40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灌区农民用水的改善和生活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夹马口泵站抽水处地处黄河岸边的东张镇夹马口村,处于黄河小北干流,小北干流的特点是河床宽阔、水源主流随意摆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对其主流变化最形象的描述。自1960年7月25日,夹马口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上水,夹马口人就踏上了漫漫的寻水之路。[/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1969年7月,黄河连续两次发洪水,洪水过后,主流西移4.3公里,“三十年河西”代替了“三十年河东”。6000多名群众下滩挖渠,前面挖,后边淤。[/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1984年,黄河主流再次西移,在其数十年时间里水源问题一直成为制约夹马口引黄灌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没有水源,工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据老职工回忆,当时灌区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小麦要浇过冬水,来年才能取得大丰收。[/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每年冬天,老局长荆志虎就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去河滩挖泥引水,三九寒天,一个个跳进冰冷泥滩里,挖泥修渠引水,或者在河滩踩河,各种办法用尽却收效甚微,仍然确保泵站提水不止,真是“年年挖渠不见渠,岁岁引水水不稳”。[/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由于水源没有保证,夹马口控制灌溉面积33万亩沦落到保浇面积不足2万亩,人们把夹马口电灌站戏称为东张电灌站,只能浇灌东张一个乡镇的部分农田。

2

1987年5月,在运城地委、行署的决策下,夹马口正式启动浪店水源站建设。1991年8月,大水过后,新建设的浪店水源站脱流。浪店水源工程沿黄河岸边修建的8公里引水渠道为夹马口多口取水创造了先决条件,从2000年开始,夹马口人利用吸泥泵“浮箱”原理,先后在浪店试制两台浮体泵运行。[/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2001年开始创建吴王创建水源站,经过四次创新、扩建,2011年7月,安装机组26台,提水能力达到50.2立方米/秒。吴王水源处工程最大的特点是能随主流脱流而搬迁;能依水位涨落而运转;采用恒淹没深度安装,始终抽取表层水,能有效地规避泥沙对水泵的磨损和渠道淤积。她是由夹马口人自行研制、创造、设计的黄河特色水源工程,至今已安全运行17年。[/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如今的吴王古渡,已建成了浮体水源站,十几台机组一并排,远看好像小军舰,随波浮动上下颠,水起水落都保险,机组启动渠水满,不怕河水再脱岸。

1998年,国家对大中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项目改造,夹马口引黄工程列入其中,先后对一级泵站进行改造,更新水泵12台、电机12台,更新压力管道6根,改造干渠47.87公里、支渠77.91公里。[/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更新改造后,夹马口一级泵站提水能力由9.5立方米/秒提高到30.5立方米/秒;夹马口一级干渠输水流量由12.5立方米/秒提高到30.5立方米/秒,夹马口泵站年提水量由1998年以前平均不足3000万立方米增加到1.2亿立方米。[/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2001年市委从全市大局出发,将夹马口扬水工程管理局、小樊扬水工程管理局、浪店水源工程建设局三个单位合并为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合并前小樊泵站年提水量一年不足100万立方米,合并后由于水源有保障,年提水量达到2800多万立方米,小樊灌区的机井数量由600多眼减少到40多眼。

如今,走入秋季的夹马口灌区,一派丰收的美景看得人眼花缭乱。田间里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碌着采摘苹果。大路边,一箱箱各类色泽鲜艳的水果装在了大卡车上,运输到祖国的大江南北。[/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在用水得到保证的同时,灌区内苹果、桃、黑李子、江石榴、葡萄、梨枣、冬枣等水果应有尽有。老百姓亲切地称“灌区十月秋,苹果碰着头。珠宝满地流,树树金元宝。果农笑颜开,岁岁喜丰收。”

夹马口灌区多年来用水稳定,种植模式呈现集约化、多元化,农民殷实富裕。东张的苹果、临晋的江石榴、庙上的梨枣、嵋阳的葡萄最具代表性。在灌区东莱庄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三万五万很平常,十万八万不稀奇。”说的就是一家一户农民地里的纯收入。老百姓近些年靠种果树发了财,我们村巷道也硬化了,用水也方便了。[/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全村9000多亩耕地,三四天就能全部浇完。村里有一多半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有的还住上了二层小洋楼,20%的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房。一到过年过节,村里的巷道就被小轿车挤得水泄不通。[/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两个舅舅都是本村的,过年去他们家,二层小楼外面瓷砖贴得甚是光亮,冬天烧着暖气,夏天开着空调,厨房用着煤气,门洞里放着各自买的崭新的小轿车,听说都是花了十几万元买的,并且都在城里给娃买了房子,生活真是过得滋润!

3

2008年12月10日,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临猗坡上农民得知北扩工程首次开机上水,一大早,数百名甚至有上千名村民就聚集到泉杜泵站出水口,等待奇迹的出现。有的人骑着自行车来,有的骑着摩托从三四十公里外赶来,还有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让儿女用小平车推来,一双双眼睛紧盯出水管道,他们想亲眼看看黄河水上高塬的奇迹出现。[/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当黄河水从管道喷薄而出,数百名村民异口同声,黄河水来了,真的来了,现场一片欢呼之声。当天坡上村民不停地在村里放鞭炮,还有的村民晚上放烟花,家家户户炸油馍,老百姓用这种最高贵的方式庆祝黄河水的到来。

1958年7月2日,夹马口工程开工时,当时临猗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祁英、县长赵政萍在动员会讲道,引黄上高塬,临猗变江南;今年我们在坡下挖一条红旗渠,明年我们在坡上再搞一条红旗渠的豪言壮语,临猗坡上老百姓这一盼就是50年。

2000年大旱,北方地区都纷纷在组织抗旱,当时有一位新华社记者来到坡上采访,问当地老百姓为什么不开动机井抗旱,当他了解到老百姓不敢抗旱,因为这里的每方水已经达到了3元钱,浇一亩地亩次成本 195元,不抗旱还赔的少,抗旱赔的更多,发出了无奈的感慨。[/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临猗县峨嵋岭旱塬有40万亩土地,机井仅有480眼,有效灌溉面积不足7万亩,30多万亩耕地无法保证灌溉,况且老百姓的机井每年有50多眼因无水可抽而报废,机井深度也由原来的200米左右增加到380米以上,最深的灌溉机井深度已超过700米。[/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亲眼目睹过当地老百姓在干旱季节拉水、担水浇灌庄稼。如今,北扩工程已成功运行十个年头,累计提水3.8亿方,坡上农民用水灌溉农田不仅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省钱,而且随要随给,非常方便。

4

夹马口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夹马口引黄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石铁吨要求全局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担当、善于实干”的夹马口精神,提出“建设全国一流灌区”,积极谋划工业供水,申报东扩工程,争取项目资金3亿元,再扩大灌溉面积10.5万亩,争取早日将水供入临猗县楚侯乡和盐湖区泓芝驿、北相镇境内,使全灌区突破100万亩,跨入全国特大灌区行列,推动灌区实现水更清、渠更畅、景更美、产更兴、业更旺、民更富的愿景。[/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