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消暑变奏曲[/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作者:胡根庆[/align]
改革开放四十年,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人们消暑解热,从以前的蒲扇和摇头电扇,已经换上了现代化空调制冷设备。空调夏天制冷、冬天制热,使用方便快捷,让人感到凉爽惬意。

小时候,每年一到夏天,赤日炎炎,庄稼叶子打着卷儿,村里人躲在大树下一个劲地摇着扇子,狗吐着长长的舌头直喘气。一切生命都被烈日炙烤着,就像在大蒸笼里一样闷热难耐。[/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为了降温消暑,我经常邀约一群小伙伴不是下池泊就是下河,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避暑场所里玩耍,丝毫意识不到巨大的危险。我们常常几个小时在水里玩,直到太阳落下,才从水里恋恋不舍地爬出来。

玩水消暑有相当大的风险,我就差点儿在水中丧命,常常庆幸自己能够化险为夷。我的同伴们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几个发小下水游泳,再也回不来了。[/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当然也有大人下水出意外。不敢下水的村民,只得拼命摇一把旧扇子,企图摇点凉风爽快爽快,然而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摇来是热风,于是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用旧毛巾擦着满头的汗水。每逢午饭时间,虽然我赤着上身,穿着裤衩,仍是热得满身出汗。

经过一天的烈日炙烤,好不容易熬到了夜幕降临,人们还是感觉十分闷热。吃过晚饭,在家里热得睡不着觉的村民,坐在自家门前或宽敞地方,摇着扇子闲聊。

有一年,西王村放映电影《杨门女将》,我约了几个同伴前去观看。那时文化生活太枯燥了,我年龄小看不懂大意,但总算过了一次电影瘾。西王村距我村有近十里路程,我们回到村里已经是半夜了。有的村民在家门口合衣而眠,有的人在打麦场睡觉,真是把天当被子地当床了。

我从初中毕业后便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一天上午,我们几个小青年在玉米地锄了一阵草,浑身大汗淋漓。我们干脆放下锄头,直奔汾河滩,一个个赤条条地跳进河水里洗起了天然浴。[/size][/font]

[font=宋体][size=4]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小青年不识水性,跳进了河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后来,在下游十几里远的河边,早已没了呼吸的小青年被村民捞上来。

夏天的酷热,让人们为了避暑想尽招数。为了度过炎热的夏天,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上世纪80年代,家里拥有了一台电风扇。每逢夏天来临,不论是吃饭还是晚上睡觉,人们都会迎着电风扇吹着阵阵凉风。每逢麦收时节,家里人收割完小麦,在打麦场上碾打装袋。忙碌了一天后,我会独自偷偷下河游泳,因为水性好,就算冒着溺水的风险,我也愿意在河水中降降浑身热气。

炎热的夏季,每年都会如期而至。作为一个不耐热的人,夏日的夜晚,我总是害怕晚上睡不好觉,也十分害怕夏收割麦的滚滚热浪。

时光匆匆,市场经济快速推进,市场上不仅有了电风扇,还出现了抵挡暑热的克星——空调。刚开始,我十分羡慕城里人家客厅装的空调。随着农村日渐富裕,很多村里人家都安装了空调。[/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我家也在家电市场买了一台空调。每逢吃饭、睡觉,都会打开电源,让空调的冷风吹遍全屋,让老人和孩子吃饭不热、睡觉凉快。

随着祖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步伐突飞猛进,各种农业机械进入田间地头,奋战在耕作、收割第一线。农民的“夏忙”变成了“夏闲”。收割小麦,无需挥汗如雨地用镰刀龙口夺食,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收割机的潇洒驰骋。[/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村民们需要做的就是,拿着盛粮袋子,坐在树荫处悠闲地抽着烟闲谝,等待大型收割机的胜利归来。从此,我家告别了夏收的忙碌、酷热和忧虑。

如今,我家盖了新房子,陈旧的立式电风扇、吊扇等降温电器早已被淘汰。现在,我家不仅装了两台空调,还花费一笔钱安装了“煤改电”制冷设备。[/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种新制冷设备将冷风传送到全家各个房间,甚至偌大的客厅都十分清凉舒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到汾河里去洗澡,因为农村很多人家里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四季都可以提供热水,让人可以随时洗澡,既方便又卫生!

炙热的夏天,我不再害怕你,相反我要拥抱你、享受你。因为经济发展、科学进步,让我手里有了可以消暑解热的尚方宝剑![/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