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在老家的日子[/size][/font][/align]
[size=4]
[font=宋体][align=center]□徐信安[/align]

退休后,每年都要回老家停住一段时间。

然而10年来,我最难以忘却的当数2011年第一次回老家停住的日子。

那年,一过清明,就回到了位于永济市开张镇涑水河畔的农村老家,谁知,一下竟住到了10月下旬。

几个月来,只要不刮风下雨,我与妻子胡瑛每天清晨都要到村南地里或同乐湖畔散步晨练,尽情地吸吮着新鲜的空气,放眼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

春天,老家的田野是万紫千红的。有竞放的桃花、杏花,有苹果树花,有盛开的枣花,有金光灿灿的油菜花。就是在散步的田间小道两旁,也有蒲公英花和各种无名花在争奇斗艳。春风吹来,香气扑鼻、醉人心扉。一群群的蜜蜂忙着采蜜,一只只五颜六色的蝴蝶蹁跹飞舞,一个个村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浇水、施肥、打药、耕耘。葱绿的麦苗、频频向你点头微笑,茁壮的早玉米茎叶朝天,像胜利的将军一样。这一切的一切,组成了一幅闹春图。行走在这美不胜收的景色中,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呢?

夏天,老家的田野是金色的。滚滚麦浪迎风荡漾。收割机奔跑过后,就颗粒归仓了。联想40多年前我在生产队劳动时收麦的情景,怎能不为农业现代化而喝彩呢?黄澄澄的杏儿挂满枝头,乡亲们正在那里忙着摘杏,客商正在装箱拉运。油葵的花儿迎着太阳开放,远远望去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秋天,老家的田野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片片梨枣、冬枣、枣脆王树,都被一串串的枣儿压弯了枝头;一棵棵苹果树挂满了红的、黄的累累果实;一亩亩棉花笑口已开,吐出了白生生的银絮;一株株玉米腰缠大穗等待着主人机械化收割;一垄垄黄豆、绿豆角,鼓得圆圆的迎风作响;就连红薯、花生,也张开双臂吸吮着秋阳的营养,壮实着那土里的根茎。行走在这丰收的小路上,你会看见乡亲们正在那里收获着汗水浇灌的果实。一辆辆满载果实的蹦蹦车,会从你身边飞驰而过。他们坐在车上,又是说、又是笑、又是唱。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歌颂党的富民政策,歌颂丰收的美景呢?

这里,我想说一下雨后的清晨。当你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时,你会感到空气是清新的,也是湿润的,迎风吹来,更感到凉爽。整个田野笼罩在雾气里。所有的树木、庄稼都湿漉漉的,小水滴会轻轻地滴在泥土里。路两边的野草上挂满了露水珠,是那样的晶莹透亮。

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如同沉浸在仙境一样。它比城里的公园、广场,不知要强多少倍啊!

小院春秋也令人醉。因扩街拆迁的老家院落,经过一年多的收拾,也引人入胜。春天,无论是风景树,还是果树都吐出了绿芽,到清明时节就满院绿色。人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是有诗意的。确实如此。海棠花早早就绽放了,接着月季花、玉兰花、樱花、石榴花、夜开花竞相开放,真可谓五彩缤纷、分外妖娆。尤其是当年栽种的十几种蔬菜,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黄瓜满架吊,豇豆长又长,辣椒压枝头、西红柿像灯笼,南瓜圆又大,丝瓜空中挂,生菜翠如玉……还有那蓬勃向上的三叶草,虽几经磨难但已铺满了地面。

几个月来,乡情、亲情、友情,就像一壶老酒,总是那样浓烈。

乡亲们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和情。这个给你送一两个馍馍,那个给你送一碗玉米糁;这个给你送一把韭菜,那个给你送一把辣椒;这个给你送一个南瓜,那个给你送一把葱;这个给你送一箱枣,那个给你送一篮杏;这个给你送一些鸡蛋,那个送几个包子……吃着这些东西,我们觉得情深意长。人常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什么是乡情?我说这就是纯而又纯的乡情!

我与妻子也经常到这家转转、那家坐坐,和乡亲们拉拉家常。有时赶上干活,也帮一把。有时从运城回来,也买一些东西,东家送一些,西家送一些。特别是对巷里的老人,我们会在逢年过节时前去看望。谁家有事,我们会去参加。在你来我往中,我与乡亲们的情更深了,爱也更深了。

在老家,我们经常把岳父岳母二位老人接来住一住。他们想住几天就住几天,想当天来当天回,就当天来当天回。一切顺着老人,一切按二位老人的心思办。每当他们在这里住的时候,我们都会精心招呼。虽然条件有限,但都尽最大的努力想方设法让老人们吃好、住好、心情好。有时他们来不了,我们便隔三差五前去看望或在饭店里买些好饭送到黄营。两位老人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孝敬好他们,让他们过好幸福的晚年,是我们做儿女的义务和孝道。

在老家,我见到了几十年未见过的同学和同事。5月19日,我邀请初中时的一些同学来家小聚。当时来了郭长生、朱秀、柴香元、许中秋等7个同学,虽然都退休了,虽然人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沧桑的岁月没有消磨掉我们的同窗之情。对此,我当即写下了这样几行诗:“初中同学好,多年情未了。今日又相聚,友谊浪更高。”

5月23日,我见到了原来在永济青渠屯公社工作时的一些同志,尤其是6月24日,在永济城里和黄河岸边的下坞村,见到了在一起搭班子8年的介梅青、史佑才、李广丰、张根生和陈翠莲、孙凤莲同志。后来还去了原青渠屯公社旧址。我与这些同志,从1976年7月一直在一起工作到1983年4月。那日相见,感慨万千。我们一起回忆了过去的奋斗情景,各自诉说了分别后的酸甜苦辣。我一方面感谢他们过去对我这个当书记的支持,一方面祝愿他们要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原在平陆一起工作,后调到永济市武装部工作的政委赵成麦夫妇。我们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其乐融融。6月5日,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张健及夫人、李伶娃及丈夫等来到老家,我们在一起拉家常、忆友情、谈人生、议养生,真是天南海北说不完,友谊长存道不尽。

这段时间还在老家过了一个生日,多少年了,我没有在老家过过生日,今儿在自己的出生地过生日,让人百感交集。那天二弟和弟媳回来了,女儿女婿回来了,二儿子和孙女回来了,外甥女和女婿来了。远在天津的三弟和弟媳打来了电话,大儿子和孙女也从太原打来了电话。中午是在小饭店里吃的饭,虽然简单,只有一桌,但热闹非凡。对此,我写了《生日感怀》诗一首:“六十三年走正路,问心无愧乐悠悠。尽管征途风雨骤,一心跟党不回头。”

8月11日,二弟和弟媳及侄儿晓岩回到家中。当天,我与弟弟和晓岩来到祖宗坟前进行了祭祀。在坟前,我向祖先报告了侄儿考上大学的喜讯。如果先祖有灵,也一定会高兴的。在坟前,我向侄儿讲述了徐家的家训,并赠送我写的《示侄儿》一首诗:“侄儿考上哈工大,心里高兴发春华。肃立碑前祭先祖,担当大任报国家。”

但,最让我高兴的是年事已高的叔父和婶娘,在国庆前夕拄着拐杖从四川成都回到了老家。因为叔父在我和家人的心里,是骄傲、是榜样,更是楷模。他是党的高级干部,一个老共产党员。他早年离家出走参军参战的经历、一辈子奋斗在铁路战线上的革命情怀和出国援助坦赞铁路建设的精神,他多次参加天安门“五一”“国庆”观礼、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荣光,他荣获解放西南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入川50周年纪念章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业绩,一直激励着、鞭策着我们的前进!

两位老人回来后,我和妻子一直陪侍在身边,该办的事全办了,要看的人全看了,愿去的地方全去了,想品尝的“老味道”全品尝了……用叔父的话说:“我的心愿都了啦!”

田间的美景,小院的风光,浓浓的乡情,不辍的笔耕,高兴的事儿,紧紧地吸引着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老家的日子,我感到这里空气好、环境好、乡情暖,真有“世外桃园”之感。我享受着这份田园风光,同时,更加深了我对“告老还乡”“叶落归根”“宁静致远”丰富内涵的理解。看来,人只有回归自然,只有天人合一,才会像老虎归山、鸟儿入林、鱼儿得水一样,才能真正做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font][/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