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又到中秋[/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运城作者:梁冬[/align]
经历酷暑的煎熬,又临秋风习习,又是一年中秋节,又到中秋月圆时。今年中秋恰逢国庆节,真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此刻,凝望皓空一轮明月,引来无尽遐思。我仿佛跟随着这皎洁的月光,步入了家的温馨、梦的境界。一种浓浓的乡恋、乡思、乡愁油然而生。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传说唐明皇在一个八月十五之夜,做梦游历了月宫,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上书着“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只见数百名仙女,个个如花似玉,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正在他兴致高昂之时,不觉醒来,原是一场美梦。

这毕竟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在我的潜意识中,中秋节是一个最令人多愁善感的节日。人们在中秋节借月生情,见月落泪,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千百年来,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成为传承千古的绝唱。中秋月圆时,真是各人有各人的心情,各人有各人的梦境,多少人有梦,就会有多少人望月。

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和含义。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size][/font]

[font=宋体][size=4]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到了宋代,百姓称宫中的月饼为“宫饼”,民间吃的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轼有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已成节俗。心灵手巧的饼师已把“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说故事,作为图案印制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了兼具艺术传奇色彩的美食,受到千家万户的青睐。[/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到了清代,月饼的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更加繁多。由此可见,月饼早已成为象征丰收吉祥、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美食了。而当代,月饼的工艺更加完美,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商家从保健角度推出了无糖、低糖、低脂多馅料,新口味不断增加,品种也不断翻新,包装更是五花八门。

时下,节日未到,各式月饼已摆上了超市和街头,节日的味道也浓烈起来。中秋节吃月饼,既可寄托相思,也可传递亲情,美滋美味的月饼里,有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也有丰富的东方文化色彩。吃月饼要依个人的口味习惯,吃出思念、幸福,吃出中秋佳节的好心情。

中秋之夜,当明月驾着清风冉冉升起,夏日的热浪已经渐渐褪去,没了三伏天的酷暑,户外显得格外清凉。而此时正是农家收获的季节,父母从外地打工回来,在玉米、花生地里忙着收秋。[/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农家的庭院里,月光如水照在地上的青石板上,但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月光下捉迷藏,有的则在月光下听老爷爷讲嫦娥与后羿、吴刚和玉兔的故事。那桌上摆满新收的果实,亲人们围坐一团,传递着浓浓的亲情,手里拿着圆圆的月饼,来赏圆圆的月亮。

清澈的月、清澈的天、清澈的情感,天上人间和谐地合二为一,那是一个多温馨的夜晚啊!辛劳一年的人们,总想在辛苦的生活奔波和有些许缺憾的情感世界中,渴盼着一份圆满的生活、无憾的情感和真诚的祝福,才会将这个团圆的节日看得如此重要。

在这个温馨的夜晚,我突发奇想,古代,人们之所以能吟诵出这些流芳百世的诗词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远在异乡的游子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满腔抱负,就全寄托给青天明月了。而现在的中秋,人们有了电话、视频和互联网,有了汽车、高铁和飞机,分离与团聚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无须借明月寄情思消愁了。

我始终觉得,古今人们过节的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对于中秋节的美好感情,盼望团圆、游子思归的心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无论经历多少的风霜,世界怎样的变化,心中的“家”一定是每个人心头最温馨的地方,浓浓的亲情和美好的祝福,也一定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