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生命之源——张兴平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5 12: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命之源

张兴平

适逢盛世精神爽,吃水难忘打井人。

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具有35年党龄的退休人员,我再次想起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水的故事。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少儿时代的我,就已初识水性。

我家住在中条山下、伍姓湖畔。全长200公里、流域面积5548多平方公里的涑水河,将运城盆地8个县(市、区)的一部分水汇集起来,流到我们村子西北,形成了全省最大的淡水湖——伍姓湖。数万公顷的湖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鸟儿翩跹、风景优美。


记得小时候,一年夏季发大水,我们村北的庄稼地里都成了鱼虾的乐园,尺许长的大鱼摇头摆尾,在棉花、玉米地里游来荡去,引得我们不少小伙伴放学后都去地里逮鱼捕虾。刚开始时,由于既无经验又无工具,只是用手抓,大家好不容易围住一尾鱼,但抓的时候,鱼却“刺溜”一下就跑掉了。我们围追堵截、东奔西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在庄稼地里,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水。

那时,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水井,水位很浅,只有三四米的样子。我家的院基比较大,有六七分地,房屋空闲处被父母开垦成菜园,种点桃、杏、苹果及菠菜、韭菜、大葱之类。夏日放学后,我常常会拿一只小柳罐,用轱辘从井里汲水浇园,既帮大人干点活,减轻家里经济负担,又使满院姹紫嫣红、生机无限。

时值以生产队为基础单位的年代,地里的庄稼浇灌,往往是靠手提肩挑完成。经济条件稍好的生产队,一般是用装有链条的水车汲水,动力是人力、牲畜或电力。但当时电力紧张,再加之三伏天空气里流淌着火星子,庄稼晒得蔫不唧唧、急需浇灌时,晚上水车却凑热闹地帮倒忙,链条时不时被卡断,生产队队长就急急忙忙地提着马灯回村喊人,组织社员们打捞链条,既费时又误工。


有时打捞链条的社员忙中出乱、一步踩空的话,还会有掉进井里的风险,急得大家只好手忙脚乱地先把人救出来。那时候,生产力普遍低下,农民主要靠天吃饭,收成忽高忽低,全凭老天爷施舍,社员们常常为吃不饱而发愁。

1977年12月中旬,高考制度恢复,我外出求学,毕业后在一家特大型兵工企业参加了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吃不饱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变。但随着北方天气日益干旱,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井口愈来愈密,水井越打越深,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吃水又成了大问题。


每到夏季干旱时,家家户户都要请来几个亲朋好友淘井。水井由刚开始的三四米,到后来的七八米,甚至一二十米……年年淘井,井里却常常没水。更何况,那直径只有两三米左右的井筒,致使人们淘井异常困难,井底缺氧以及用轱辘绞着上下出泥时的安全隐患更是个大问题。一年夏天,时年二十出头的四弟在给堂弟家淘井时,井口的一块砖不慎松动掉进井里,砸在他的头上。

十分庆幸的是,当时他头上戴着一顶“柳条帽”,人没有受到伤害,只是虚惊一场。当然也有好办法,就是请县井队用“大锅锥”打井,可以打三四十米或者更深一点,水源能够得到保证。但“大锅锥”打井,一是费用偏高,绝大多数村民打不起井;二是县井队“大锅锥”的数量有限,要想打井往往要排队等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日常吃水靠机井浇地时,手提肩挑,或用自行车托运,或用小平车拉运水,虽然十分不便,但总算还能吃上水。承包村里机井的村民,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邻,初时忍之放之,大家随意取水,但久而久之,取水的人多了,难免就会影响庄稼正常灌溉。在这种情况下,浇地的村民难免会嫌水量小有意见,时常会与取水人发生口角,甚至打架斗殴,严重影响农村的安定团结。


对此,村委会以“村规民约”形式明确规定:由承包机井者,依据村民取水量大小,适当收取一些水费,同时将浇地人的费用适当减免一部分,这样才使矛盾纠纷得以缓解。邻近村子一些心眼活泛的人,由此看到了“商机”,大做“水”文章。他们开着三轮手扶、四轮拖拉机,车上装载着自己焊制的大水桶,走村串巷卖水,据说生意还不错。

那时候,村子里的村民,无论谁家修厦盖房过红白喜事,首要之务当是和卖水人联系妥帖。修厦盖房、红事一般还好说,准备时间较长,手不忙脚也不乱。而白事就不好说了,尤其是车祸、心梗等猝逝、病殁者,由于事发突然,亲人应付不及,往往可以看到一边是撕心裂肺号啕大哭,一边又面对着满屋满院前来帮忙的乡邻们,嘶哑着嗓子赶快差人联系吃水事宜。

母亲身体常年有病,所以每次探亲离家时,我总要想方设法把大、小水瓮等盛水器皿装满后才走。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日益深入民心,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普通百姓的日子由吃得饱逐渐往吃得好转变,生活水平由原先低层次的数量型日益朝着较高档次的质量型迈进。


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从保民生、稳民心高度出发,把饮水安全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头等重要地位。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经村民“一事一议”通过后,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邀请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方案、开挖管沟,先后投资近百万元,为我们村打了几眼二三百米深的水井,配备了大功率的潜水泵,修建了一座数百立方米容积的蓄水池,为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按时供水,计量收费,使全村3000多人的吃水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生命之源终于不再干涸。

与此同时,国家也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田野里设施农业触手可及,喷灌、滴灌、涌泉灌等节水新技术,逐渐为村民们所掌握和推广;播种、管理、收割、耕耙等现代化耕作方式,随着农时需要大展身手,土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增强,到处呈现着一派勃勃生机。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水是生命之源,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我们村日常生活中水的三个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一步坚定我们不忘初心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8 11:45 , Processed in 0.04067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