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韶华不负党 皓首接百年——卫运中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6 17: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着人类走向未来的锦绣航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辉煌的百年华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父亲卫若珠,就是唱着这首歌幸福成长的。

我家稷山坞堆,是个历史文化名村。自明至清,就出过探花1名、进士5名、秀才20多名,至今仍流传有“上了柳沟坡,秀才比驴多”的说法。然而,新中国成立前,我家却连个会签名、念信的人都没有,还曾因没文化被坑蒙拐骗过。感谢共产党,将父亲免费送进小学,领出大学,安排工作。真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父亲的心灵深处,早早就放飞着一个红色的理想——跟党走,作贡献。1982年,他在地区计委实现了盼望已久的夙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信仰驻心上,前进有方向。

1990年,父亲带病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被分到稷山后,县委吴书记听说他有严重的胃溃疡和肠炎,就留他在县里坐办公室,吃住在招待所。但他坚持“下基层,搞三同”,才被分到下迪乡,担任了两个工作队的支部书记,兼吴城工作队指导员。

当时的吴城村,底子薄、村风差,是全省有名的后进村。一进村,父亲就把党的政策方针,作为解放思想、开展工作的“定海神针”,组织村民学习了《农村党员十三讲》等5本书,在大会、小会上与村民沟通,在田间地头、饭桌炕头和群众谈心,提高了他对扶贫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在摸清底子、稳定班子的基础上,首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而又无法解决的迫切问题。

保麦、保棉,十万火急;人畜吃水,刻不容缓。父亲着急地四处求援。由于心急上火,废寝忘食,食宿都不规律,父亲胃疼到不打吗啡、难以止痛的程度,但他咬着牙不离岗位。爷爷伤寒住院,高烧39℃,地里还有小麦待收,家里派人多次叫他回家,他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山西日报》以“家人找他找不见”为题,报道了他的模范事迹。县工作团副团长刘宝山、薛双全、解宁元还联名写了长篇通讯《眼皮子底下的焦裕禄》,报道了父亲的先进事迹。

实干一年,吴城人变、村变、产量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小麦生产,大旱之年不减反增,总产175.3万斤,比上年提高3.3%……那一年元宵节,村民自编自演的家戏,七一、八一的歌咏比赛和民兵比武,都代表下迪乡在全县夺了魁。村里卫生工作还被世界卫生组织拟定为考察重点。省属的《支部建设》《山西日报》等四家报刊和地、县的三期《简报》都刊登了父亲的事迹,他还被地委选树为全区“优秀农村工作队长”。

1993年,父亲垫钱修志,又立新功。这一年,地委、行署安排编写计划志。这项工作牵扯面广、内容复杂,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几经反复,领导将此任务交给了父亲。接下任务后,他才觉得,困难远比想象的还要多。

    首先是缺少经费。没有专用经费,他就写申请,多次找领导,需多批少,不够用了就自己垫。

    为了节省经费,在调查中,他省吃俭用,吃在街头摊点,睡在偏巷旅馆,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地点。

    为了加快出书进度,他加大工作力度,昼写忘节假,夜书再秉烛,日月案头行,春秋笔下走,拿时间换金钱、换效益,像蜡烛一样,为党的事业添彩增光。由于过度透支,父亲原本视力1.5的眼睛,过早地戴上了高度花镜。

    苦苦三年,攻坚克难,修志修心,修心修志;三易其稿,八赴临汾,数十次奔赴省城太原;无数次进出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百余次走访、拜访老干部、老同志、知名人士、业内学者;查阅了数以亿计字的各类资料,足迹踏遍了河东大地的山山水水,父亲心里装满了计划改革的方方面面。

    终于,不辱使命,他完成了“八五”期间地委行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之一的一部数据可靠、史料翔实的50余万字、文图并茂的《运城地区计划管理志》,在全省11个地市中率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进行了有意探索,填补了运城计划史上的空白。方志办原主任贠创生说:“老卫啊,不是当面夸你哩,那样艰苦的条件,能干出这样的大活,真是不简单!”这一次,父亲被评为运城地区劳动模范!

“满目青山夕照明”。岁月虽然带走了父亲的青春容颜、美好年华,却带不走镌刻在他心灵深处的爱党情怀。退休后,好几家单位,包括省里一些熟人和领导,都邀他共事,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人这一生,不能总为钱、为权活着。钱多钱少,有党养老很好;官大官小,能为党为民作贡献就好!倒是侍奉耄耋老奶奶,“时不可待”了!正好借机弥补一下老爷爷那时“家人找他找不见”的遗憾了!遂告别闹市,打道回村。他回来后,目睹村民望子成龙心切、学生求知上进的迫切,却因交不起昂贵补课费,而望洋兴叹的无奈,便和母亲商量办了一个补课班,只收点滴学费,就当回报乡民。初始几人、几十人,而后增长到上百号人。朗朗的读书声,唤醒了多年沉寂的老巷。十年育人,桃李芬芳。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各得其所,个别已考研、读博,成为国家栋梁。随之,微信、小报、群众,赞誉之声像长了翅膀。这个说:“噢!教得好,收费少,困难生还能免费!”那个说:“一天才三块钱,还不够喝凉水!搁到城里,一小时也得几十、一百好几!”

有人不理解,说父母太老实。父亲乐了:“要的就是这句话!”因为,他当年就在《人民日报》发文《老实圪瘩要吃香》。几十年过去了,虽老不敢忘初心,百年接力,仍感使命在身。最近,老干部李春生对父亲说,办个新刊物,给他封个官。父亲笑了:“官不当,钱不赚,只要两个字——奉献!”这正是:莫道桑榆晚,夕阳柳阴宽。韶华不负党,皓首接百年。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的拳拳爱党之心,永远值得我辈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8 13:26 , Processed in 0.047948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