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微信有个“冯折腾”[/size][/font][/align]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兰金锁[/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一天,微信里突然冒出个“冯折腾”,于是便问:“你在折腾什么?请自报家门!”

“噢!原来是你:喜子!”

“喜子”名叫冯顺喜,原是稷山县太阳乡广播站的转播员。后来,由于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改革,冯顺喜便成了“两栖人员”,既管广电,又管文化,成了堂堂正正的太阳乡文化站站长。

忽一日,在太阳乡丁庄村的亲戚家,与冯顺喜相遇,只见他带着一队鼓乐人马助兴,这才明白了许多。

“喜子,这些年来,你就折腾这个吗?”冯顺喜说:“正是!”然后,他就像唱戏一样一字一板地给我说了起来。

近年来,广场舞、健身舞、秧歌舞时兴起来,如何让富裕起来的农民辛苦了一天之后,也能跳跳舞、散散心、歇歇乏?就为这事,冯顺喜利用将近10年的时间,骑着摩托车,在村与村之间来回穿梭,行程万里,为农民办了四件实事。

第一件事:他跑遍全乡31个自然村,反复做工作,争取得到各村委会的支持。现在,太阳乡村村都成立了“秧歌舞协会”。其间,定人员、划场地、购设备、作指导,冯顺喜来来回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路!

第二件事:为了给各村培训舞蹈教员,他把乡政府所在地的太阳村和白池、白辛三个村设定为舞蹈培训基地。为了聘请舞蹈教员,他不惜“三顾茅庐”;为了确定舞蹈骨干,他到处物色学员。

第三件事:秧歌队成立起来了,需要音乐伴奏,他多方筹集资金1万多元,购置音响设备,免费发放到了全乡31个舞蹈队。

第四件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红白喜事,为了服务农民,让农民的喜事办得既红火热闹,又俭朴节约,他成立了“太阳乡文化惠民演出团”,并筹集资金4万多元,购置了幕布、灯箱、乐器、服饰等各种演出设备。他们编排的节目既有传统折子戏,又有根据农村真人真事编排的现代戏,如《核桃情》等,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当他带着演出团走村串巷、活跃在农家院落时,才真正觉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和农民的心贴得很近。

太阳乡是个盛产核桃的地方,号称稷山县10万亩核桃基地。为推动当地核桃产业,乡政府决定举办一场大型文艺晚会。从确定节目到节目彩排,冯顺喜整天泡在团里,策划指导,忙得晕头转向。一天晚上,他骑摩托车回家,身在路上,心还在节目里。当骑到一级路口(运城—稷山)时,才发现多骑出几十里地。

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将其尽快挖掘并完整保留,冯顺喜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坞堆村螺钿产品丰富,他就组织了以坞堆螺钿为主要内容的“太阳乡民间乡土艺术展览”,展出了农村面塑、剪纸、布艺、书画等一千多件作品,深受参观群众的好评。听说坞堆村有个《河灯阵》,其图纸保存至今,但不知在何人之手?他就四处打听,遍访知情之人,终于在两年之后,从一位九旬老人手中获得。当他从老人手中接过《河灯阵》时,百感交集,流出了欣慰的泪水。2010年,坞堆村《河灯阵》申遗成功,进入《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的工作就是给农民带去欢声笑语!”今天的太阳乡,村村文化设施齐全,文化活动接连不断。在乡政府所在地,一个总投资68万元、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太阳乡综合文化站更是一应俱全:剧场、图书室、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室以及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戏曲器乐、音响设施等,无所不有。文化阵地的扩大和优化,为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保证。

欢声笑语,从这里溢出,从一个个农家小院里溢出![/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