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遇见改革开放[/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任红梅[/align]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春遇见冬,便有了岁月,天遇见地,便有了永恒,祖国遇见改革开放,便有了日新月异。作为祖国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那年我10岁,在村里的小学读二年级。记忆中常常看到母亲把玉米面和小麦面掺和在一起,用水与酵子和成一团,发好后拍在箅子上,等蒸熟后用刀子切成一块一块,这就是所谓的玉米面发糕,我们当地叫高片子,然后就着半盆酸菜就是我们一家人一成不变的午餐。[/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那个年代,能有一件洋布花衣服是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平时穿的都是棉布衬衫,冬天则是妈妈用手缝制的土布棉衣棉裤,样式笨拙,倒也暖和。那时候,我家的农家小院实在是小,三间带砖腿的北房,算是正房,还有三间西厢房,北房与西厢房的夹角搭个厨房,雨天时会有水滴漏下来。[/size][/font]

[font=宋体][size=4]爸爸在很远的县城工作,一辆旧自行车就是他往返单位与家里的交通工具,妈妈则是用平板车把地里的收成运回家。

1988年,我已经20岁了,是一名即将毕业的中师生。当时的师范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不交学费,并且每人每月补贴三十斤饭票、二十元菜票。女同学饭量小,菜票用不完就跑去学校小卖部兑换日用品。[/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那时候,西服、喇叭裤已较为普遍。夏天穿裙子的女同学还不多,当时的农村较为保守,大姑娘、小媳妇不能穿得太暴露,否则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我有一个闺蜜在安徽上学,给我带回一件蓝白相间的系带连衣裙,这是我的第一件连衣裙,极为珍爱,平日里总舍不得穿。[/size][/font]

[font=宋体][size=4]那几年,翟店的两面穿风雪衣很是时兴,班里女同学几乎人手一件。每逢周末,我会蹬着家里的老式自行车骑行几十里回老家,有时也会到化峪(父母在化峪工作)转上一圈。我家已搬出原来的小院,新院是崭新明亮的五间大瓦房,三间东厢房连着大门楼。宽敞整洁的院落住着奶奶一个人。

1998年,我30岁,刚调入稷山师范工作,并且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跟公公婆婆一家六口住在师范家属院。老公在县城工作,每天骑着当时比较时髦的摩托车上下班,顺带接送上幼儿园的两个孩子。[/size][/font]

[font=宋体][size=4]这时,县城里一种新型的零售企业——超级市场悄然兴起。超级市场简称超市,主要销售食品和日用品,品类齐全,应有尽有,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购物成为一种享受。大街小巷尽是从南方传过来的圆规状的健美裤,也叫踩带裤,一直时兴了好多年。[/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当然,穿着颜色各异、质地不同裙子的女士们依然是夏季最美的风景。有些时尚的女士冬天也穿上了裙装。那时冬天穿的叫防寒服,活里活面,清洗很是方便。

2008年,我40岁,已调入县地震局工作,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们一家四口也由原来三代人居住在一起的小院搬到当时人们都热衷居住的单元楼上。三室一厅、一百多平方米的单元楼,功能齐全,光照充足,一家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心和快乐。两个孩子已上初中,家里添置了大众小轿车,节假日出去旅游方便了许多。

县城里新增了几家超市,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反季蔬菜,街上大小饭店、面馆、早点摊、饼子铺随处可见。这几年冬季,已经开始流行各种版型的羽绒服,尤其是波司登、雅鹿等名牌衣服更是卖得火爆。

2018年,我50岁,依然在地震局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梯房的不便日益凸显,于是在几年前搬到出入方便的电梯房里,省去了上下楼梯的辛苦。

两个孩子都已参加工作,家里的小轿车也换成了体型较大的越野车,外出旅行更加舒适。最近几年高档服装羊绒大衣、羊剪绒、皮衣、皮草等风靡全城,款式新颖,任你挑选。超市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货架上摆满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芒果、榴莲、柠檬、百香果、荔枝等热带水果,还有叫不上名字的。

几十年一路走来,我的生活伴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都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变化。祖国是大海,我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我的生活反映出祖国的变化。我的祖国正如铁轨上的列车一样,飞速前进。[/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