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4]理直未必要气壮[/size][/font][/align]
[font=宋体][size=4][align=center]作者:乔兆军[/align]
有一个成语叫“理直气壮”,意思是有了理,说话就有气势。有的人占了理,就觉得占据了制高点,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大声嚷嚷,似乎这样才能显出自己“有理”。其实,这样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扩大矛盾冲突,并显得气度不足。

面对原则性、重大的问题不让步,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生活中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矛盾、小摩擦或琐事纠纷,理直就未必一定要声高,理直而语柔,义正而辞婉,是一种宽容与体谅的表现,也更能显示你的风度与涵养,更能让对方心服,拥有和谐的人际氛围。

北宋时,寇准十分赏识丁谓的才能,曾引荐他。后来丁谓得势,却诋毁寇准,致使寇准被贬到雷州。哪知好景不长,丁谓受牵连被贬崖州。具有戏剧性的是,丁谓去崖州,要经过寇准被贬之地雷州。[/size][/font][font=宋体][size=4]
[/size][/font]
[font=宋体][size=4]听说丁谓要来,寇准派人携带一只羊送给丁谓。大家不解其意,寇准表示:不要计较前仇,得饶人处且饶人。由此可见这一代名相的气度和境界。

在理时,最重要的是让人明是非,知善恶,改正错误,而绝不是抓住一点儿理就“死缠烂打”,咄咄逼人。如此这般,即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刻薄,是在以“理”压人,恃“理”逞强。所以,和和气气,点到为止,给人台阶,让人心服口服,这般君子气度,更令人敬重。

如果得理的一方非但没有得理不饶人,反而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着想,以己度人,理解、包容他人的立场和不容易,宽容以对,给对方改正的机会,易让“失理”方口服心也服,也让旁人看到你的修养和广阔的胸怀。

生活中可见,有德的人虽然得理,也断然不会逼迫别人;无德的人一旦得理,就会苛刻刁诈。

理直不必气壮,有理不在声高,而在理直气和、宽容大度、春风化雨,这样,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矛盾的大境界。[/siz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