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2-6-25 09:48:01

阎敬铭与《不气歌》


位于永济市虞乡镇楼上村的王官别墅,是清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儿子阎迺竹修建的一座农庄,古朴素雅,不事雕琢。原来的景区大门迎面有一座《不气歌》照壁,照壁南北两侧是慈禧太后题写的“龙”“虎”两个大字。“龙”字潇洒飘逸,“虎”字像一个古时的侍女。中间照壁上雕刻着《不气歌》,落款是阎敬铭。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时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倘若不消气中气,诚恐因病把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这一首耳熟能详的《不气歌》,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阎敬铭有“救时宰相”之称,人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到底是何遭遇,让这位“救时宰相”写下了这首流传甚广的《不气歌》呢?

阎敬铭(公元1817年~公元1892年),字丹初,号约盦,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赵渡村人,后迁居山西永济虞乡屯里村,官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是清代著名理财专家、著名廉吏。在清王朝走向没落、官场极端腐败之时,他去奢崇俭,为政清廉,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所以有“救时宰相”之称。

阎敬铭为人俭朴,自己平日里粗茶淡饭,请客也毫不铺张。有一次,阎敬铭设家宴招待山东新学政,所摆是粗劣的饭食,中间有一碟食物竟然是干烧饼,阎敬铭习以为常,吃得津津有味。可苦了那位学政大人,整个饭局也没有夹一筷子菜,只是勉强吃了半碗白米饭。事后,他对外人说:“此岂是请客,直祭鬼耳!”

阎敬铭从地方到中央,务实节用,担任户部尚书以后,多次奏请朝廷削减不合理开支。他曾上疏请求裁撤军机处的“点心钱”,理由是太浪费。本来,军机大臣们退朝回到“直庐”(值班室)办事,可以享受吃茶点的福利。可阎敬铭在这点小事儿上“小题大做”,因为他了解到市面上的点心并不值钱,但一到了皇宫内,经过采购太监们层层加码,价钱翻了几番,原本每天只有几十两银子的“点心钱”,居然变成了几百两。

不过,裁撤点心这件小事,得罪了同僚和太监。一些同僚大臣下朝时故意在他面前摸着肚子喊饿,但阎敬铭视而不见,从袖子中拿出包好的麻花或者烧饼,自顾享用,令同僚很尴尬。

大臣们这方面还好应对,可宫里的太监们却不好对付。一次,内务府为慈禧承办一百只皮箱,每只开价六十两白银,阎敬铭没有答应。太监们上报给慈禧,阎敬铭被慈禧责问时回答说,同样的皮箱,在市面上每只最多不过六两,现在报价是原来的十倍。慈禧知道内务府的猫腻,就令阎敬铭半个月内把皮箱买好。

当阎敬铭去京城各个皮箱店购买时,却发现店铺都关门歇业了。派人一打探才知道,原来内务府太监已严令皮箱店半月内不准开张交易,否则抄店治罪。无奈之下,阎敬铭派属下连夜到天津选购,结果采购人被内务府太监用一千多两银子收买,也携银逃跑。最后,阎敬铭只得空手而还,向慈禧谢罪。慈禧虽明知内务府从中作梗,但有意包庇,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还有一次,慈禧嫁内侄女,为了排场和面子,让大太监李莲英直接找户部尚书阎敬铭公款报支,孰料被阎敬铭当场拒绝。第二天,李莲英又威逼阎敬铭拨款不成后,让太监们在户部衙门乱砸一通,阎敬铭也因此遭受了一顿辱骂。

然而,因为有慈禧在背后撑腰,阎敬铭也没办法。受了窝囊气的阎敬铭,回家后只能唉声叹气。他的内心虽有冲天怨气,但面对光绪皇帝都无可奈何的慈禧太后,他又能怎样呢?长期积愤难解,阎敬铭大病了一场,病好后的他思绪万千,一气挥就《不气歌》,以消心中的块垒。

说是不气,实际是气到无语后的自我安慰。性格倔强、刚直不阿的阎敬铭去世后,慈禧仍因其拒绝拨款修颐和园一事而耿耿于怀,“拟不予谥”,但“查本朝大学士恤典,无此例。内阁拟字,圈出‘文介’。在上意为非佳名,故予之。然公之耿直,虽百年犹一日也”,可见这“文介”二字,也是对他清白一生、耿介一世的评价,还算中肯。虽然阎敬铭有经国济世之才,但在清末腐朽的官场上,他这“救时宰相”也无力回天,只有用《不气歌》疏解心中的愤懑。

如今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一代廉吏的愤世之作《不气歌》,也早已传唱成了养生歌谣,也算是阎敬铭告诫后世的“警世通言”吧!

张爱民 李竹林/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阎敬铭与《不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