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蒲剧青年演员李英
上次,在采访赵振时,见到了李英,才知道李英是赵振的妻子,知道了赵振和李英一对蒲坛比翼鸟、一双蒲苑并蒂莲。写了赵振,就想写一下李英,但是这要寻找感觉或灵感。机会说来就来了,这不,在河东雅居整理的《蒲剧新生代女演员大盘点》资料中,我看到了首篇人物介绍:李英,1983年出生,主工青衣,师承景雪变、李爱玲,现为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演员。主演的剧目有《明公断》、《王宝钏》、《姊妹易嫁》、《刘胡兰》等。
有了这个由头,我也就与赵振联系,见到了所要采访的主人公李英。在这之前,也已观看了李英在新编大型古装剧《杨门女将》里扮演的柴郡主,戏份虽不多,但也表演的敬业到位。
李英是一位农民的女儿,她的娘家在九曲黄河岸边的万荣县金井村。谁也不会想到就这在一方水土上会走出这么一位热爱蒲剧事业、喜爱舞台表演艺术的姑娘。世上所有的事情绝对没有偶然性,只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听李英说,他的爷爷过去就喜欢在村里唱家戏,家里人更是经常带她到舞台下看戏,这让她从小就爱上了大人们所说的古老的山陕蒲州棒子戏。李英从小就有唱戏的天赋,村里没有音乐教师,她会自己学习后再回到教室教大家唱歌,这其实就是一种天才。还有一件事说来很有趣,老师让大家背诵课文,李英会头低到桌子底下用音乐声把课文唱出来,可是如果让背诵却有难度。说到这些,李英也觉得好笑,这只是再一次证明李英有演戏的聪明才艺。
学戏,要从小时候开始着手,大了再学就有难度。上初一时,李英就离开家乡来到运城文化艺术学校“蒲剧班”上学,她知道父母供自己上学不容易,应当倍加珍惜机会,不能让大人们失望,更不能让父母的学费白掏了。她知道,学得若是好的话,将来就能走出农村,登台唱戏,有个美好前程。基于这个朴素的理想,她在学校就不知道啥叫苦和累了。
在运城文化艺术学校一上就是六年,六年的时间里,前三年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苦练基本功,后三年主要是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学的基本功进行排戏。六年的时间,几乎是两千个日日夜夜的光阴,李英没有辜负这大好时光。寒窗苦读,闻鸡起舞,收获的是日积月累的进步。记不得有多少次,嗓子唱坏了,休整好后再继续唱,直到唱到自己的心上、唱到老师的满意为止。她明白“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的极简单道理。有的同学吃不了练功的苦,就改学乐队技能了。她从未有过动摇的念头,只知道花父母的钱来上学,就一定要学出个样样来,不然回去后会被邻居们笑话的。
选择了唱戏,这是一生都是非常辛苦的职业。恩师李爱玲经常告诉她,李英,你要知道,戏都是好戏,只是看谁唱哩,唱好了就是好戏。她牢牢的记住了这句话,并作为座右铭。在毕业时,她从师李爱玲学习《杀庙》一戏,在其中饰演秦香莲,为了扮演好秦香莲这个角色,一招一式,可没少挨李老师的批评。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有时候一个手指头动作要练习几十回,这种不厌其烦的练习,直到老师恩准方能通过。戏剧界有“一旦挑八角”的说法,说明了女角的重要性。《杀庙》是一出教学剧目,也是她的启蒙戏,如何扮演好千人眼里千个样的秦香莲,作为一名青衣演员,舞台表演对她要求的特别严格。青衣演员,只要能唱好三字打头的戏,比如《三娘教子》、《三击掌》、《三上轿》、《三对面》等戏,就能运化自如的上路唱好其它戏了。为了展示扎实的练功基础与本领,在《杀庙》一戏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僵死的高难度动作,曾试图过运用武术动作的形式来表现,但没有成功,最后还是采取了踹腿僵死的动作,表演出来的效果是干净、漂亮、利索、凄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时这个正旦角色有A、B角之分,老师也在看谁能成功谁上台。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前往省城汇演的时候,最后还是确定了让李英代表团里演出。当时,太原的一位马导演在运城验收节目时,就非常的惊奇这个僵死动作,等再到太原演出时,马导演又站在幕条后边细心的观摩完。一份辛苦一份成绩,后来在排练《打路》一戏中,刚开始她的手不会筛动,老师就一遍一遍的教。在艺校,李爱玲老师、秦翠兰老师都是她的指路明灯和攀登阶梯。从师李爱玲,这是迈向戏曲舞台第一步的关键之人。师恩如母,温暖终身,李英直到现在说起母校的老师们都是饱含深情,泪光盈盈。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李英准备出征太原参加汇演时,著名的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就荣调到文化艺术学校担任校长。景校长有一双伯乐识马的慧眼,她发现了李英是个好苗子。从太原演出回来后,景校长就欣喜地告诉她毕业后不要去其它地方了,在家里等一会儿,她准备组建成立运城市青年蒲剧实验团,到时欢迎她来团里工作。爱学、好学、善学、乐学的李英,拜师景雪变的大幕从此也拉开了。进团以后,景团长为了培养李英,要求她演出风格不能单打一,要有战略眼光、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全面展示。后来,在《安安送米》中饰演安安,在《清风亭》中饰演张继宝,在《姊妹易嫁》中饰演姐姐张淑华,在《刘胡兰》中饰演刘胡兰等,青年团的舞台给了她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的新天地。去年,中央电视台11频道《快乐戏苑》还录制了她的节目。她动情地说,没有青年团这个团队,就没有她的今天。唯有感恩,才能砥砺前行,再接再厉,为青年蒲剧团发展与腾飞多做贡献。
剧团工作是辛苦的,生活不规律,尤其是她与丈夫赵振都在剧团工作,有时候下乡演出,孩子顾不得照管,就只有交给老人们。她深知既然选择了唱戏,就选择了这其中的快乐与辛苦。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从事的是离家近、不吃苦、还能赚大钱的行业。唱戏,热死花脸冻死小旦,这由不得自己,这是职业和行当所决定。走上了舞台,还不能忘记老师的教导:下功夫唱,下功夫练。舞台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含糊一丝半点。她现在回想起来,《杀庙》里的秦香莲之所以演得好,主要是在艺校一学就学了三年。功夫没有白费的,熟能生巧,温故知新,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只有不忘初心,日积月累的打磨才能演出精品戏。
为了保持所演出角色的风格,下乡演出时,在地里唱,在后台唱;回到家里做家务活时也唱,天长日久,她的小家伙赵子钦也会跟着哼哼几句了。家里人永远是她的靠山和后台,亲人们经常在手机里帮助她挑剔毛病,为了她扮演的每个角色更准确到位。她的娘家妈喜爱剪窗花,有时会将戏曲人物通过剪纸形式表达出来;舅舅是一位民间画匠,过去走乡串户给人画炕围画,画戏曲人物和花鸟鱼虫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姨姨家的孩子俩口子在县蒲剧团工作,还有一个表姊妹在晋东南一个歌舞团学唱韩红的歌曲。可以说家庭周围的艺术熏陶,给了她很多的养分补充。尤其是自从与赵振结婚以后,又遇到了一位尤为喜欢她又喜欢蒲剧的好婆婆,这更促使她与赵振珠联璧合,成了一对蒲苑并蒂莲,一双蒲坛比翼鸟;成了在河东蒲剧界小有名气的与赵振一起比翼齐飞的艺术人才。
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演不好戏的演员。她与赵振一起经常告诫自己,不论是演主角,还是跑龙套、饰演彩女丫鬟,都要用心来演。在大集体里唯有精诚协作,才能取得满堂喝彩。互相搭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女儿,给老百姓演好戏是应有的本色,也是应尽的本职。李英明白做人与做戏的道理,台里需要她替补在《火焰驹》中饰演梅英,她就积极的出演,当主要演员回来后需要她退下来,她就又回到群众中;在《王宝钏》一戏中,组织上需要她替补,她就迎头上前去演唱,再等主要演员回来时,又心悦诚服的服从命令退下来。她说,组织上的决定就要无条件服从,演员服从命令是天职,演好角色是本职。她在《挑山的女人》、《关公与貂蝉》等戏里担任独唱,能把握剧情,每次都有新突破,发挥出更佳的水平。会演,能演、乐演,并能演好,这才是不凡的艺德。有一次,下乡演出中,她白天演《明公断》、晚上演《王宝钏》,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团里为此奖了她二百元,这就是对她的认可与肯定。
这些年来,她在舞台上扮演了《明公断》、《王宝钏》、《火焰驹》、《姊妹易嫁》、《刘胡兰》等戏中的角色,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舞台人物形象,给观众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起舞台生活与经历,她说与丈夫赵振俩人在恩师、著名的蒲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景雪变团长担纲主演的蒲剧电影《山村母亲》里,分别扮演了邮递员和群众角色,能在恩师的经典剧目里触“电”使他夫妻俩引以为荣的永恒记忆和永久纪念。
近年来,随着赵振走上剧务主任的工作岗位,李英时刻提醒自己在家里不谈工作,在单位不谈家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的亲密有间、以团为家、志同道合、不断进步的格局与节拍。她说,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以团里的利益为重,才是一名合格的演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李英的交谈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五十分钟,给我留下的印象形成了一句话:农民的好女儿,观众的好演员。当我结束这次采访之时,想到了刚过去的12月26日是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我愿将毛主席的词一首《卜算子.咏梅》转赠给她并与爱人赵振共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在我看来,李英是幸运的,她于上学时能师从李爱玲,于剧团又拜师景雪变;在选择幸福婚姻时又遇到了德才兼备的赵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她与赵振俩人的师傅,又分别是李爱玲和李凯俩口子。李英又是幸福的,赶上了如今这蒲剧繁荣与振兴的好时代,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我们蒲剧的女儿,理应为咱老百姓好好的演上几出好戏、大戏才是......李英,理应。
摄影陈斌朋、姚小勇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