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3-7-5 15:43:02

追溯关公籍贯可知关汉卿祖籍(下)


临猗关原头村关帝庙 记者 薛丽娟 摄

杨孟冬/文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是关公后裔

只要略微有点历史和文化知识,都应该知晓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大名。他创作的戏剧《窦娥冤》广为流传,至今还在中华戏剧大观园里久演不衰,可说是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深远影响。

关汉卿出生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金朝末年。元朝建立后,他基本从事的职业是戏剧创作。因其创作成就和影响甚大,比他迟一些的另一位戏剧家钟嗣成编著《录鬼簿》时,特别把他列在了首位,并记载:“关汉卿,太医院尹,号已斋叟。”但后世史家考证,无论金朝还是元朝,都没有“太医院尹”这个官名,因而学界认定关汉卿不仅出身“医户”,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位医术较高且具有从业资质的医生。正是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关汉卿的生活条件比一般百姓较为优越一些,接受的文化教育也相对高一些。这也为他后来弃医从文,长期活跃于勾栏瓦肆,并沉湎于戏剧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即关汉卿的籍贯问题。这也是学界长期争论如今仍无休无止又不能最终定论的话题。

目前,引起学界关注的焦点,即关于关汉卿籍贯的争论,主要有3个地方:

一是元朝末年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他是“大都人”,即今北京市人。

二是清朝邵远平《元史类编》(又名《续弘简录》)记载他是“解州人”,即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

三是清朝光绪版《祁州志》记载他是“祁州人”,即今河北省安国市人。

但就可信度而言,“解州人”之说应该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关汉卿是关公后裔,确切说是关公的第四十五世孙。

沉湎瓦肆决定关汉卿奔走江湖

首先,无需争论的是关汉卿生活于元朝,大约在世80年左右。且这一时期,其祖籍(关公故里)所在地行政名称为“解州”,也就是我们所论证的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

元朝,是塞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封建王朝。这个王朝,虽然表面上沿袭了中原汉族政权的封建体制,但事实上实施的却是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如此,就造成了汉人没有生存地位和话语权的尴尬和悲哀现象。我们知道的“四等人制”及“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职业划分,就是这个王朝对汉人尤其是汉儒歧视和压迫的历史事实。

在这样社会制度下,汉人是需要抗争精神的。他们虽然非常想像当年陈胜、吴广一样揭竿而起,但统治者严密的军事体系和社会治安使他们一直找不到有利可乘的时机。因而,许多具有一定文化涵养的儒士,就自觉和理性地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即通过文化舆论来凝聚广大汉人的向心力。我们知道的“元杂剧”,就是这个时候被一些汉儒推向了高潮,普及到了民间。而关汉卿,就是站在文化高台上的一个文艺先锋。为了鞭挞元朝的黑暗统治,关汉卿选择了弃医从文,宁可受贫居无定所也要扛起文化旗帜,激起受压迫汉人的精神斗志。

故而,他从家乡解州起步,一路北上,经平阳(今山西临汾),历祁州(今河北安国),赴大都(今北京),转江南,过起了漂泊江湖、四海为家的生活。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在勾栏瓦肆里留下遗响,在从事戏剧活动的土地上踏下厚重足迹。

“大都”是关汉卿侨居较长的地方

关汉卿为了实现心中理想,偕妻儿久居京师大都。他的心中理想,就是在统治阶级的心里播散戏剧艺术的种子。应该说,家乡的“乱弹”或者“锣鼓杂戏”(两者皆为蒲州梆子前身),便是他带到京师并产生影响的。我们现在一直说,蒲州梆子产生于元朝,无论如何都不能排除其与关汉卿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与关汉卿齐名的戏剧家郑光祖(今山西襄汾人),也应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他的年龄却比关汉卿小了整整30岁。

来到京师,关汉卿便召集“燕赵才人”成立了一个戏剧创作组织——玉京书会。其中的成员有: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个个都是创作高手。关汉卿被称为“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如同如今的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一样。元末明初戏剧家贾仲明有词赞曰:“一时人物出元贞,击壤讴歌贺太平。传奇乐府时新令,锦排场、起玉京。”元贞是元成宗的年号。至于“击壤讴歌贺太平”,只是形容书会创作气氛融洽浓郁,并非赞颂社会太平。

歌伎的引力使关汉卿渡江南投

戏剧,重在舞台呈现,重在演员的演技。因而,好演员就成了剧作家和观众青睐的对象。作为“杂剧班头”,关汉卿当然希望自己创作的剧目被出色的演员排演,从而达到艺术的最佳彰显。在玉京书会从事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关汉卿知道了一位好演员。但是,这名演员不在大都,而在遥远的江南。由是,关汉卿坐不住了,便把妻儿留在大都,渡江去了江南。这位吸引关汉卿的演员,便是名动一时的歌伎朱帘秀。

元朝末年词曲作家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赞朱帘秀曰:“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名公文士颇推重之。”可见朱帘秀在元杂剧演员中的地位。关汉卿来到江南,在扬州见到了朱帘秀。这位歌伎,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才艺出众,而且貌美如花。关汉卿可谓一见倾心,朱帘秀对他也是一见如故。事后,关汉卿便为朱帘秀打造了《望江亭》《救风尘》《窦娥冤》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尤其是《窦娥冤》,使朱帘秀的演技迈上了艺术的高峰。可惜,这出剧目由于包含着强烈的反抗和鞭挞思想,随即就遭到了元朝统治阶级的干预。朱帘秀因此而蒙难,消失在喜爱她的观众视野里,这使关汉卿陷入无限悲愤之中。

关汉卿最终客逝于河北祁州

朱帘秀受难后,嫁给了钱塘道士洪谷丹,隐居于杭州山林。关汉卿不敢返回北方,为了逃避官府擒拿,过了一段东躲西藏、四处流落的日子后,才在友人的帮助下与妻儿会合,于大都较远的祁州觅得一个偏僻所住了下来。祁州,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安国市。这个地方,也是关汉卿逝世和葬身的地方。

1958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到安国县(1991年撤县设市)考察,建议对关汉卿墓址予以保护。1986年,当地政府再次对墓址予以重修。重修后的墓冢,直径10米,高3米,四周遍植松柏,并立有墓碑,上书“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1993年,关汉卿墓园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汉卿籍贯解州、蒲州都不为错

关汉卿大约出生于公元1220年(14岁时金朝灭亡),卒于公元1300年前后(大约活了80岁)。在他逝世68年后,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元朝大都。

通过前面我们认真追溯关公的籍贯,仔细梳理关公后裔关汉卿的生命足迹,便可得出以下结论,即关汉卿一生主要活动的地方有5个:

解州,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的祖籍);

平阳,是他抛离故土弃医从文从事戏剧创作的地方;

大都,是他取得一定创作成果并享有很高名望后创办“玉京书会”的地方;

扬州,是他发现优秀歌伎并创作《窦娥冤》等著名剧目的地方;

祁州,是他创作《窦娥冤》触痛元朝统治高层神经后,被迫无奈远避喧嚣的地方。

元朝统治时期,全国行政区划实行“行省”制度,关汉卿的家乡“解州”,自上而下隶属关系是“中书省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晋宁路解州”。这也是关汉卿的准确籍贯(与关公籍贯相同,只是行政区划名称有别而已)。

当然,关汉卿逝世后,尤其是明朝和清朝,社会上还流传着他是“蒲州人”的说法。这应该是知识分子层面和民间层面对关公是“蒲州人”一致认同,而对关汉卿产生的影响。毕竟,大家都知道他是关公(这时候关公已被树立为万世人极的精神高标,敬奉为至高无上的关圣帝君)后裔。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则是他的家乡戏“蒲州梆子”由他带向了平阳、大都甚至更远更多的地方。如今,学界论定蒲州梆子是中华戏剧大观园里“梆子戏的鼻祖”,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关汉卿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

虽然这种论断存有猜测的成分,但关汉卿晚年最终客居“祁州蒲水”之侧,当是他作为落魄文人一种思念故土的灵魂选择。年纪大了,体衰多病,不能长途颠簸,那就住在蒲水之侧吧!不但如此,他还亲笔书写了一方横匾“蒲水威观”(现存安国市博物馆),找来石匠精工细刻,镶在了一出门就能望见的土楼上。

蒲州、蒲州梆子、蒲水,最终成了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萦绕于怀的生命情结。这,也应当是关汉卿向往“叶落归根”的灵魂使然吧?

清朝《关氏家谱》不能作为定论依据

如今,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临猗县猗氏镇关原头村分别保存有清朝同治九年、清朝道光十三年编修的《关氏家谱》。在这两部家谱中,均有着“关汉卿系关公第四十五代孙”并被称为“著作郎”的记载。因此,关汉卿的祖籍再次在河东地面引起了争论。

永济市卿头镇有个关家庄村,原先也存有家谱,可惜如今已难觅踪迹。假若关家庄村的《关氏家谱》和西古村、关原头村同样保存完好,想必记载关公和关汉卿也会一样仔细。如此,永济人是不是也该站出来争论一番呢?

同样保存有《关氏家谱》或《关氏族谱》,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关公后裔,是不是也要争一争呢?

争也罢,不争也罢,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关氏家谱》或《关氏族谱》所编修的年代基本都出自清朝,都和关汉卿所生活的年代相距甚远。至于关公,那就更遥远了。

因而,定论关公和关汉卿的籍贯,还是“解州”或“蒲州”比较切合历史事实,更符合民间约定俗成相传下来的声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溯关公籍贯可知关汉卿祖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