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4-2-26 10:07:54

莫易: 我们的粮食饭碗端紧端牢了吗?回头是岸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此言出自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

  1894年1月,孙中山给李鸿章写了一封长达八千多字的信,建议清政府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而民众最基本的需求是食物,因此,确保民众的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过数十个王朝,而饥荒几乎是狼烟四起、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农田改造、化肥生产和品种改良,使粮食生产取得史无前例、逐年递增的大丰收,这才解决全民温饱问题,带来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可以说,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粮食生产也因此成为我们每个人关心的首要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手机里,我们关注的粮食生产问题一直以来都非常乐观。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每当农收季节,主流媒体无一例外都是铺天盖地的粮食大丰收的喜讯。

  那么,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对此,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媒体对粮食大丰收的宣传简直就是对农业常识的侮辱。

  温教授指出,中国的小农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农场经济存在很大差距,导致我们在全球粮食定价上没有话语权。他认为,小农经济业已造成水利灌溉系统损坏,城镇化建设又导致耕地大面积减少、农民进城、农耕无人、土地撂荒、村庄消失等现实,连续几十年的粮食大丰收根本是不可能的。

  对温铁军教授这一观点,笔者深以为然。



  昨年底,笔者回阔别多年的故乡过年,一路上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一片荒芜。记忆中的梯田,无一例外都灌木丛生,只有平地,尚能依稀见到水田的模样,但也是难以见到冬作物的身影。

  在跟母亲闲聊时才知,组里原来近三百亩稻田,这些年占的占,荒的荒,如今才剩下一百三、四十亩,还都被一个人承包了。这个人承包了村里一千多亩稻田,镇上不但为他包揽了耕地、收割,还给他七七八八的补贴,他只需请人育苗、插秧即可。对他来说,收多收少并不重要,因为仅仅耕地、收割、补贴的费用就赚了不少。

  至于组民,有想种的,就给分二分田,不想种的不分,承包费归组里,说是用于集体开支。对此,组民们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大家都不愿意种田,都出去打工了。

  这是笔者故乡的现状。这一现状在当今农村不说普遍,但也绝非个例。

  农田被占用、耕地被撂荒、农民不愿意种田、政府为政绩掏财政,此情此景,粮食还会连年大丰收吗?

  倘若像媒体兴高采烈的那样粮食连年大丰收,那还用得着进口粮食吗?

  2024年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亿吨,同比增长11.7%。

  进口粮食1.6亿吨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去年的粮食有着1.6亿吨的大窟窿,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需要200多斤进口粮食才能吃饱饭。

  同比增长11.7%又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年来我们年年都在进口粮食,说明我们进口粮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

  也许有人要说,国外粮食比国内便宜,只要有钱,进口又何妨?

  真有人这样想,必须自己掌嘴。

  自古以来,粮食就是第一战略物资。袁隆平说:“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国内粮食做不到自给自足,一旦别人卡你脖子,你就得饿死。

  所以,饭碗必须紧紧地、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豪迈地说:

  "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五年也将胜利完成。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现如今,我们的饭碗端紧端牢了吗?


莫易 · 2024-02-24 · 来源:红旗文选公众号原标题:回头是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莫易: 我们的粮食饭碗端紧端牢了吗?回头是岸